腹内疝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腹股沟斜疝医案
TUhjnbcbe - 2020/10/27 13:49:00

虞某某,男,82岁,.9.4初诊。

主诉:发现左腹股沟肿块20天。

病史:患者20天前感冒后咳嗽频作,用力咳嗽咯痰后发现左侧腹股沟有肿块隆起,触之质软,无疼痛感,平卧休息后肿块自行消失,未予重视。近日来每于站立或负重用力后肿块增大,推之不能回纳腹腔,伴疼痛感,医院诊断为:腹股沟斜疝,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年迈体弱,本人及家属拒绝接受手术,遂特来求诊吾师门诊。辰下:腹股沟肿块隆起,时有疼痛,用手可回纳,久站负重后复现,身困,肢体乏力,排便困难,纳差,口干,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芪20g*参15g葛根20g

柴胡3g升麻3g当归9g

五味子9g枳壳12g荔枝核12g

乌药9g五味子9g火麻仁12g

白术30g谷麦芽各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9.11):患者药后证缓,疝囊脱出次数较前减少,无疼痛感,身体仍困乏,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白术,改*芪30g,加枳实12g、厚朴12g,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09.25):患者药后疝囊脱出基本消失,仅于久行后出现,排便较前顺畅,身困缓解,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加去*参、谷麦芽,改*芪为40g,加白条参12g、山楂20g、鸡内金12g。再服14剂药后,身困乏力较前缓解,精神转佳,疝囊脱出基本消失,余诸症皆瘥,吾师嘱其继续服药,以资巩固。

按语:本案患者以“发现左腹股沟肿块20天”为主诉,经诊断为腹股沟斜疝。中医疝病名首见于《*帝内经》,并提出了“七疝”,《诸病源候论》把疝气分为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等七种。脾气主升,能升举内脏,使之保持原有位置而不变,故《柳选四家医案》曰:“疝气下坠,脾不升也。”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年逾八旬,脏腑虚损,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固摄无权,以致中气下陷,无力托举腹内脏器,致其脱离原定部位而发为疝。脾主四肢,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转输无力,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故见身困乏力;脾虚运化无权,故见纳差;脾气亏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故排便困难;气虚津液无以上承,故见口干。《景岳全书·疝气》云:“足厥阴之筋,聚于阴器,故阳明与太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疝囊嵌顿日久,肝筋经气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腹股沟区疼痛。观其脉症,此乃脾气亏虚、中气下陷、经筋不利之证。

吾师遵循“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的原则,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行气止痛为主,佐以润肠通便,方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方中*芪为补气要药,故投用大量*芪补气固脱,升阳举陷,*参益气健脾,参芪合用,可大补一身之气;血为气之母,故用当归以补养营血,血足则气旺;升麻、柴胡为引经药,故少佐之以升阳举陷,引清气上行,合葛根升阳舒筋,亦取其升提之性;五味子酸涩,收敛固脱;荔枝核涩温微苦,入厥阴肝经,行散滞气,理气止痛,为疝气囊肿之要药,伍乌药加强行气止痛之力;排便困难,故加大量生白术、火麻仁以益气运脾、润肠通便,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谷麦芽健胃消食,助脾运化,使全方补而不滞。

二诊时药后证缓,疝囊脱出次数较前减少,已无疼痛感,然身体仍困乏,故守方加大*芪剂量,以增补气之力;易白术为枳实、厚朴以行气消积助通大便。三诊时疝囊脱出大为减少,仅久行后出现,效不更方,予上方去*参、谷麦芽,续增*芪用量逐渐加强补气升提之力,加白条参大补元气,入山楂消食化积,鸡内金运脾消食。药后,患者身困乏力较前缓解,精神转佳,疝囊脱出基本消除,余诸症皆瘥。吾师嘱其继续服药,以资巩固。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腹股沟斜疝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