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故邑,抚州新府,始建于汉,定名于隋,自古为赣东重镇,迄今己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临川负山临津,钟奇毓秀。宋明两代,名家迭出。据考,宋有王曾二晏。明有四大名士,四大才子,他们相观于大同,相喜于小异,吐纳珠现,其中《王临川全集》、《珠玉词》、《小山词》、《元丰类稿》、《王荆公年谱考略》、《陆子文集》、《太平环宇记》等,均为中国名著。《盱江文集》、《朱子晚年全篇》、《北观堂集》、《晋书》、《学基》、《学统》《道园学古录》、《罗近溪先生全集》、《禹贡图注》、《毛诗朱注》等都为传世之作。其它卷秩浩繁,列在《四库藏书》存目中的不胜枚举。据有资料统计,古代临川人著书立说达二千多卷,真应古人所谓:“临川分野,上直文昌,斗十一度,耀采含章”。民间也有《临川才子金溪书》之说。
临川四处风景迎异,处处胜迹遗芳。进名城故邑,拂历史灰尘,你可盘桓于玉茗堂遗址,攀南丰读书岩。瞻仰南城聚垦塔。登日峰古井,在追忆先人之伟世的同时,不禁会低吟浅唱起“山谷有灵应笑我,纷纷南北欲何为”的华章警句。一股羞愧难当与催人向上之情油然而生。为此除攀岩你便希望寻史迹之外,还真希望沾些才子之乡的灵气。
自古以来,临川为才子之乡,历代文人学士都在此著书立说,留下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传说故事。
·四大才子传说·
明万历年问,抚州府临川县出了4大才子,他们是: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
有一年,有一位知府新到抚州上任,欲过文昌桥,只见4个汉子但胸露腹横卧桥上档,身边还放有一只“陈”旧的“箩”,里面“装”着几株艾。知府一瞧,就知道这是“陈、罗、章、艾”4位才子在刁难他,为了给自己露一手,他对随从说:“快叫他们报上联来!”4位才子一听要报上联,立刻翻身坐起,随口就吟:“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这上文章本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用抚州方言,“文章”与文昌的谐音的特点,暗示他们身下躺着的文昌桥。4才子但腹仰面朝天,阳光晒着他们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桥上晒文章”的绝妙构意。
知府一听是这么个绝对,憋得目瞪口呆,怎么想也想不出下联。于是吩咐衙役打轿原路退回。到黄昏时来到一个渡口,见一旁有一块石碑,上刻“黄昏渡”。知府便询问摆渡人何为黄昏渡,摆渡人指着对岸一前一后的两个村子说:“前村名前黄昏,后村名后黄昏,故而此渡口也叫‘黄昏渡’”。知府一听这话,猛然想出一句好下联,连忙叫打轿进城,去会四大才子。
谁知轿子刚到文昌桥,只有一书憧恃立桥上,见知府老爷回转,便将手中的一张纸条递给知府,并说:“四大才子让我在此专候老爷,要我将此联交付老爷细细看来。”
知府一听,忙展开纸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渡黄昏。”知府到此时才知临川四大才子的厉害。从此,在临川任职期间,从不敢胡作非为。
·王羲之的传说·
相传王羡之在临川任内使时,乡民在城西北新建一座飞云阁,请王羲之书写匾额。王羲之在纸上写了几幅,每感飞字左轻右重,很不满意,决心苦练三个月后再写。书僮家人再三相劝,王羲之说:“飞云阁乃百姓捐资新建,我不能因为写字稍有长进而持才自傲,否则传之后世,岂不贻为笑柄,吾定当苦练三月。”
从此后,他废寝忘食,专写“飞云阁”三字。有一天,他练字入了神,忘记吃饭,家人将他吃的点心送到身边。王羲之一手继续运笔揣摩,一手拿起馒头蘸墨吃,错当砚台是调酱碗,结果弄得满脸满嘴全是墨,他自己全然不觉。
三个月过去了,飞云阁三个字他写得有神有韵。乡民们将匾额抬到王羲之面前,请他在横额匾上直接写字,王欣然答应。他运足神功饱蘸浓墨,挥笔写出“飞云阁”三个大字。后来刻字先生刻字时,发现墨迹已深深渗入其内,人们惊异夸道:“内史大人下笔千钧,真乃千古‘书圣’”。
·王安石的传说·
出宜黄城北关,沿山路行至五华里,便是宜黄县城十景之一的“穿洞山”。在穿洞山的北边有一块石碑,上刻“读书堂”三字,传说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在此读书,这一带至今仍流传着王安石读书读入迷的故事。
宋时有一饱学老儒,在读书室设馆投徒,不求闻达。少年的王安石慕名前来求学。他见先生学问渊博,教授得法,觉得如鱼得水,不分昼夜发奋苦读。
古时,书院中的煮饭任务由学生们轮流值班,这天,刚好轮到王安石,但他读书读得非常投入,竟将煮饭之事忘得干干净净。直到日上三竿,先生前来查问,王安石才从书中猛然醒悟过来,急急忙忙跑进厨房,取出纸媒往火笼内点火。不料火笼内火早已熄灭,他便又赶忙去山下的村子取人。
先生和同窗肚子饿得咕咕叫,半晌才见王安石拿着点燃的纸媒回来。先生没有好气他说:“秀才到何处一游?”,王安石不由得一怔,回答道:“学生到村中取火做饭。”先生见了又好气又好笑:“你舍近就远,难道这书桌上的读书灯光不能取火”,王安石听后才恍然大悟。
按常规,王安石兔不了一顿戒尺,但先生念他是发奋苦读,便罚他做一首《五绝》,并以“误饮”为题。王安石应声吟诵:“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从此,王安石读书入迷,忘记灯是火的故事,至今被人民当成佳话流传。
·蔡上翔的传说·
清代著名学者察上翔是《五荆公年谱考略》的编撰者。
《考略》是一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辩护的书。全书从酝酿到写成,前后经历27个寒暑。书成之日,作者已是年交九十,须眉皓白的老人。《考略》写成后,震动很大,抱残守缺的腐儒乡绅,见他居然敢为被人骂了几百年的“拗相公”翻案,又恨又怕,但又无可奈何。
有一年,金溪城内闹瘟疫,百姓苦不堪言,地方腐儒乡绅却借故说蔡上翔触犯了神灵,故有此难,把矛头指向蔡上翔。他们心怀叵测,发出请柬请蔡上翔赴宴,宴席上,突然提出了一幅上联要他对,上联:“孤艇入吴江,座上有怀思赤壁”。蔡上翔安祥自若,等他们一念完上联,马上对:“单刀寒鲁胆,筵前谁敢问荆州?”老人意气昂轩,用目光直冲这些迂腐之辈,那些人个个瞠目结舌,噤若寒蝉。
又有一次,县老爷的一头公羊破圈冲了出来,到一老农菜园中吃菜,被老农家养的狗咬死了,县老爷大发雷霆,硬说是刁民犯上,除老人买棺盛殓死羊外,还要罚他戴枷示众。
蔡上翔老先生得知后,要了一枝笔,饱酿墨汁和着一腔义愤在木枷上批字一行掷笔而去,众人一看,枷上新批的字是:“年末挂牌犬何识字?君恩是以及禽兽,功德却不与百姓,独何钦?”意思是说:你的羊没有挂牌子,就算挂了牌子,狗也不认识字。看来你的恩德有余而施于禽兽身上,却从不考虑老百姓,应加点功德于他们。有人将此事转告县老爷,县老爷着实气恼,但也没有办法,因为它实在切中要害。
·临川喜文风气·
自古以来,临川地灵人杰。《临川县志》一卷十三页载:“文昌在斗而北,谓主抚州。”另民间还流传着一句民谚:“金台石分宰相出,文昌堰合状元生”。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口授心传的民谚,都可看出历代世居抚州的百姓,从天文地理的位置推测和肯定临川之所以成为一座文人辈出的文化古城的原因。“金石台”原是隋代临川故址,地处临水和汝水交汇之处。文昌堰的原址,经后人考证为现今的千金陂。千金肢在金石山的汝水上游。相传唐以前汝水曾多次改道,从千金陵支港流走,正道淤塞,河水干涸,金石山和玉石山连在一起。后筑起千金波(文昌堰);水归正道;河流上涨则将金石山、玉石山分开,这就是所谓:“金石台分、文昌堰台”。至于宰相、状元,则有晏殊、汤显祖、李级为作为代表人物。正因这诸多因素,临川尚文风气比起江西其它地方更重一筹。
从临川民间生活习俗来看,在人的生老病死中,文房四宝一般都作为亲友馈赠礼品,如出生的孩子一落地先得在其口腔内抹上一笔墨汁,意为一落地将满腔墨水,今后定出口成章。在满百日之期,姥姥家得给外甥(女)送礼品,所送礼物除平常花鞋帽袜之外,还须备送笔与砚。如所送礼物之中没有这些东西,则被视为怠慢轻视之意。其它如婚嫁、做寿等等,都得备有文房四宝。
正如清·同治《临川县志》所载:“凡婚嫁媒的,既有成说,男文通囊,送钗钏以为送……土族则有笔墨书籍之赠。”有的地方男丁凡行人生各阶段大礼,均得前往文庙拜祭。
从地区的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命名来看,其尚文的心态随处可见,如临川城内的文昌桥、文昌堰、栖贤山、文印峰、相仙、读书岩等等。
·玉茗堂与汤显祖的《四梦》·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与莎士比亚恰似两颗明星在东西方剧坛上交相辉映。
汤显祖是临川人,于年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21岁中举,28岁便是闻名海内的才子了。
他性情耿介,无意仕途。在49岁那年归隐临川乡里,专门从事戏剧创作,将一腔悲愤寄托在倚声度曲之上。
《紫萧记》是汤显祖的处女作。为躲避官府的禁碍,特将《紫箫记》改为《紫钗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超过了原来的《紫箫记》。
除《紫钗记》外,他主要的作品还有《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剧合称为《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汤显祖不但能写戏,而且还能导戏。他在《醉答君东二胥》中写道:“玉茗家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板教小伶。”
除《临川四梦》之外,汤显祖还写了卷恢繁富的诗文,编为《玉茗堂全集》四十四卷,《红泉逸草》一卷、《同棘邮草》二卷等。解放后,汤显祖的戏曲涛文已汇成《汤显祖集》。
汤显祖的作品中饱含着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启蒙思想。对明代政治上的黑暗现象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抨击。他在戏曲创作中,注重思想内容,主张形式服从内容。他写的曲丈既艳明典雅、华美多彩,又有丰富的思想意义。可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欲散绮,进之如茧抽丝”,对读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玉茗堂是汤显祖用来写作、会客、排练和演出的场所,也是我国戏剧吏上富有纪念价值的一所文化遗址。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年),竣工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年),是汤显祖兴建的沙林新居两大部分之一,总面积平方米。
汤显祖之所以将这所建筑命名为玉茗堂,是有一番深刻的寓意的。玉茗是一种花名,俗称白山茶花。树高不盈三丈,枝叶森秀,四季常绿。其花黄心绿蕊,花瓣洁白,有异香,是仅产于临川的古树奇花。
据临川县志记载,玉茗花原产于临川麻源之谷,约在北宋雍熙至康定年间,在县城东院发现一株、太守周甫看后非常奇异,并做题咏对其作了介绍。周离职后,崔仁冀继太守,读了周的题咏,感到周写得有些太离奇。第二年仲春,待东院白山茶开放,才发现此花确与扬州后土庙的琼花一样神奇,便将此花命名为玉茗花,欣然写下了《玉茗花赋》。
临川玉茗花与扬州后土庙琼花同为天下珍贵名花,琼花可接枝,故在各地蔓延。独有玉茗则成天下独一无二之奇花。汤显祖故居旁栽有玉茗,其枝虽高于屋檐,却总不见其开花,待到汤显祖完成《牡丹亭》后:“是夕花大放,自是无岁不开”了。
汤显祖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年)在玉茗堂逝世,在这里整整生活了18年。他的《玉茗堂四梦》除《紫钡记》之外,其余全都是在此创作定稿的。现在,为纪念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戏剧大师,在玉茗堂旧址兴建了规格宏伟、设备齐全的“玉茗堂影剧院”。
·琴城南丰·
从抚州(临川)南行百余公里,便到北宋文学家曾巩的故乡——南丰县城(也叫琴城)。
南丰是一座古老、美丽的城市,根据史料记载,其远在公元年(三国废帝太平二年)建县,全城广圆且平,形状如琴,故名琴城。
琴城风光旖旋,独具一格,西乡的军峰巍峨挺拔,气势磅礴,严似一扇屏障高耸百里云海之间,迤逶的盱江犹如一条缎带延伸于千里桔林之外,美不胜收,还有南山下的读书岩,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少年时的读书之处……
然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还是那30里的桔林,更将琴城装点得妩媚多姿。琴城自古盛产“南丰蜜桔”,享有桔乡美称。城内城外,小巷庭院,桔园青翠欲滴,桔树掩户映门。春来之时,桔花郁香袭人,深秋之际,硕果堆金积玉,其诗情画意,实难描绘。
·北宋大文学家曾巩·
曾巩,字子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江西南丰县人,于北宋真宗天槽年(公元年)生于官宦之家。12岁作《六论》、16岁研读古人文章,颇受欧阳修的赞扬和赏识。
曾巩一生主要成就是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平易简朴,谨严明洁。论事说理,平实透群。如《寄欧阳舍人书》、《墨池记》、《救灾议》、《越州赵公救灾记》等,不但思想性强,而且写作技巧独具特色。记事中论述事理,委婉而有情致,细密翔实而又条理井然。他的散文写得既多且又特别,姚鼎说:“目录之序,子固独优”,其中《战国策目录序》便是代表作。历代知名文入学者,无不对曾巩给予极高的评价。王安石说:“曾子文章稀世有,永之江汉垦之斗。”
曾巩的另一个成就是整理古籍,编校史书,《战国策势》、《新序》、《说苑》、《列女传》、《陈书》、《李太白集》等,都经过他的校勘。曾巩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辩章学术,考镜流源。从他所作的《目录序》中,我们可看到他十分重视史学、治学严谨。《战国策》、《说苑》两书,若不是经他的访求采录,也许早就散失了。
曾巩自己的著作很多,《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隆平集》、《杂职》、《宋朝攻要策》等,脍炙人口传诵于世。此外还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诗经散考》、《范数观通》、
《洪港皇极注》等,为后世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读书岩·
读书岩座落在南丰干城南门、盱水河畔的半山腰。相传曾巩和他的弟弟曾在这里幽居并发愤读书,后因曾巩等人成名,读书岩也颇负盛名,成为南丰的一大名胜。
读书岩约深丈许,高8尺、宽丈余,均成天然石室。内有石桌、石凳和小涧。岩前有一块石台、宽阔平坦。石台之上建有亭阁,石柱陶瓦,油漆彩绘,檐牙高矗,民族色彩很浓。石壁上镌刻着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的“书岩”2字;前柱上有两副镏金对联:“爪迹偶然留我辈,心香常此祝先生”,“半壁石崖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勋名”。后柱上也描着两副镏金对联:“几人得其趣,千载有余情”、“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笔锋挥洒自如、刚幢苍劲。前梁上悬挂着行书“读书岩”横额,后梁上悬挂着隶书
“云根石室”横匾。亭内气氛肃穆。石壁下清泉挣琼,流入一口小池。池边石碑上刻着朱嘉“墨池”手迹。读书岩山顶上有巨石天然分为3榻,皆朝东,相传曾巩和其弟经常并坐在榻上晨读。
读书岩前景色秀丽、壮观,树掩亭岩,红绿相间,盯水西来,倒影如画。春日,书岩周围野花盛开,姹紫嫣红,松杉拔萃,小鸟唱和,春意盎然;夏时,即使酷热如焚,但只要在亭内石凳上稍坐片刻,顿觉爽气清心;秋日登上读书岩之巅环视四周,军山的翠峰,南台的红枫,桔园的彩霞无不收入眼底,使人心旷神怕;若是在北风怒吼,银装素裹之时,那读书岩前的亭阁像一只彩色的孔雀停立在山腰,、十分瑰丽。为此,来这里游览散步,赋诗绘画、拍摄风光的人络绎不绝。
据《南丰县志》所载,曾巩青年时与弟曾牟赶考落榜回家,乡吏以打油诗讽嘲说:“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恰似帘间双飞燕,一双飞去一双来。”曾巩听了并不气馁,反而勉励其弟勤学不怠,经常到这间石室来幽居攻读,有时凭月吟诵通宵达旦。嘉二年曾巩与弟曾布、曾牟都进士及第。读书岩因此名噪一时。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凡读书人来石室发愤读书,不必带食物。石室的小洞中自然会生出大米油盐来,天天掏、天天有,享用不尽。清朝有个商人也到石室来,但他把掏得的大米油盐拿到市场上高价出售,此后,就再也没有生出这些东西来了。
·南丰蜜桔·
南丰蜜桔是江西的名贵特产,历史上就以皮薄肉嫩、果色金黄、风味浓甜、芳香扑鼻而闻名中外,被誉为“桔中之王”。
据古书《禹贡》记载,扬州、荆州一带所产柑椿,列为贡税之物。当时扬州的范围就包括今江西东部地区,说明两千多年前,南丰等地柑桔栽培已有相当规模,到秦汉以后更为盛行。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的曾巩,曾写诗赞美家乡柑桔:“鲜明百数见秋实,错缀众叶倾霜柯。翠羽流苏出天仗,黄金戏球相荡摩。入苞岂数桔柚贱,宅鼎始足盐梅和。江湖苦遭俗眼慢,禁御尚觉凡木多。谁能出口献天子,一致大树凌沧波”。从诗中对树姿、叶、果、色泽、风味的描写及果实成熟时节都与南丰蜜桔相象。而当时的蜜桔已能献给天子,故南丰蜜桔又有“贡桔”的美名。清朝的鲁琪光在《南丰风俗物产志》中写道:“蜜桔,四方知名。秋末,篱落丹碧累累。闽广所产逊其甘芳。近城水南杨梅村人,不事农功,专以为业”。可见,南丰蜜桔栽培历史悠久。
南丰蜜桔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大果、水果、桂花蒂、早熟、短枝、无核等品系。每个品系各具独特的风味。大果:是南丰蜜桔中的丰产品种,果形大,树势强健,叶子一般较大,抗逆性强。小果:又称金钱蜜桔,品质特优,皮薄,核少。每果平均种子在一粒左右,含糖量高,香味浓郁,汁多味佳。桂花蒂:也有称为柿子蒂的。蒂大而凸起,形状桂花而得名。香味和耐贮藏性能都较强。早熟南丰蜜桔,较其他品系提前成熟20天左右。无核品系种子极少,每十个果实,仅有一二个种子,味香甜。短枝株系是桔枝短,节间密而枝条粗壮,叶片深绿,适宜密植。
南丰蜜桔,不仅味道甜美,而且营养丰富。据中国柑桔研究所分析,在毫升果汁中含柠檬酸约1克,维生素C19.5毫克,含糖11.3克,溶性固性物14%。可溶性固性物主要是糖和酸,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磷、铁、钙等多种元素。
南丰蜜桔也是重要的中药材。桔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桔络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的作用,能治疗咳嗽、胸肋闷痛等疾病。桔核能理气、散结、止痛,还可以治疗疝气等病。桔叶、青皮、(未黄熟的果实桔皮),有疏肝解郁、破气散结的功能。桔皮提炼的橙皮甙,是黄酮类的糖甙的一种,有特殊的医疗效果。它能防治动脉硬化、心肌梗塞、流血不止、微血管脆弱等多种疾病。
南丰蜜桔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它可以酿酒、酿醋,具有特殊的香味。桔皮和桔花提炼的香精,是稀有的化工原料,广泛地应用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桔皮提炼的果胶,是制造果酱,果冻及糖果的重要原料。
风土人情:路不拾遗的塔吉克人与他们的吻礼
南京第一座寺院,栖霞古寺赏红叶
旅行文化探寻:“千年瓷都”景德镇
古老而秀丽的江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