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自律的典范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
TUhjnbcbe - 2024/7/6 22:02:00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在年会或者班级的联欢会上看到别人获得书法比赛一等奖、钢琴比赛一等奖等奖项,在颁奖环节的时候,作为旁观者是非常的羡慕,同时也会因为心血来潮,下定决心也想取得跟现场看到人员一样的奖项和荣誉,但是一年或者几年过后,这个决心或者愿望已经被遗忘,或者一直没有被执行。我们绝大多数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心潮澎湃,了了无果。

话转正题,我谈谈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者:张宏杰,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前面提到的看到别人的奖项和荣誉自己下定决心也要达到,但是一直没有做到和执行到位。我们来聊聊这本书的主人翁曾国藩他是怎么做的,他一辈子强调勤与恒,说天下事,无论什么,要做成样子,必须有两样,一是规模,一是精熟,两样都从勤与恒中来。第一个要点:曾国藩的正面—半个圣人怎么养成的?第二个要点:曾国藩的左侧面—他的收入和支出;第三个要点:曾国藩的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第一部分正面---半个圣人怎么养成的?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受到的耻辱,也在鞭策着他不停的自律的去改变。

第一次耻辱: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第六次考秀才,考得了一个佾生,也叫“半个秀才”,被学台悬牌责其“文理太浅”,意思就是被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发布公告说曾国藩文章水平太差。

第二次耻辱:年咸丰登基,昭告天下希望群臣提出国家管理的建议,曾国藩建议咸丰加强学习,扭转晚清的拖沓官僚腐败之风,进言时附上了一张讲堂布局的图表,因曾国藩不善画画,那张图画的相当难看,被京官传阅时成为笑柄。

第三次耻辱: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针对琦善、赛尚阿两个官员参奏咸丰皇帝革职查办,因这两人在京人员胜广,遭到京官人人唾骂。

第四次耻辱:年因太平军在湖南各地造反,咸丰要求很多大臣组建民兵以抵御太平军,湖南当地的绿营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发生冲突,险些被闹事的绿营的兵痞杀了,巡抚骆秉章出面解围才得以保命。

第五次耻辱:曾国藩的江西之困,曾国藩因在湖南湘军大败太平军,咸丰皇帝让曾国藩支援江西,江西地方官员不出具军饷,步步设法发难,恰逢曾国藩父亲去世,守孝三年,咸丰皇帝见太平军因内讧暂时平息,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故被咸丰皇帝冷落在家两年,曾国藩捧起庄子书籍研读,领悟官场哲学,自省太过自傲、太过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曾国藩的五次人生耻辱让他在困境中坚持学习进行自省,第一: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第二:对皇帝不再直言不讳,学会了打太极拳;第三:对下属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第四: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完成了从一个愤青到老奸巨猾的转变。

用笨人,做笨事;湘军的制胜之道

曾国藩创建湘军,选择湘军将领以乡间的秀才和举人为主,他始终认为精神力量远大于身体力量。选士人的原则: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意思是说有信仰有原则,没有官僚习气、质朴,头脑清楚做事有条有理,不吹牛说话实在。

罗泽南的例子足以证明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的思路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罗泽南是曾国藩选士人以理学治军的典型代表,出身贫苦,七次才考上秀才,命运悲惨,母亲、兄长以及三个儿子皆因大旱无粮饿死,此人非常能吃苦,专心理学,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座,历经两百余战,几无败绩。罗泽南的特点是:1、勇敢;2、经世致用,一直致力于有用之学;3、理学功夫深,头脑冷静,分析战况分毫不差。善于用笨人。

曾国藩招兵不招退伍军人和当过兵的人;主要征收山上的农民,因为农民能吃苦只讲实际,诚实。曾国藩在处理湘军内部关系的时候,也是以两个字“拙诚”,对待同事和下属不用权术,推心置腹。坚持学习,每日组织湘军学习,在他的带领下湘军形成了说真话、办实事的风气。

曾国藩打仗的风格: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的性格特点就是以静制动,自固为本,重视扎营。每天行军四小时走三十里,停下来扎营,环绕营地挖两道深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湘军这支队伍号称“民工建筑队”,先保存好自己,再争取胜利。

曾国藩攻城使用“挖沟法”,每攻一座城,在城外挖两道长壕,里面一道防止城里面的人打出来,外面一道长壕防止后面有援兵攻打,反客为主。

曾国藩这种打仗的方式比较消耗时间,时间成本高,土木工程量大,优点是胜算比较高。

“病人”曾国藩

曾国藩天生身体素质不佳;曾国藩天资平庸,不仅体现在智商上,也体现在身体上。

道光二十年四月,29岁的曾国藩进入翰林院正式为官,当年6月得了一场重病,连续十七天无法进食,一个多月无法走路;30岁开始耳鸣,稍一用脑就感觉头昏疲劳。

曾国藩32岁那年在赴四川主考途中又得一场大病,体温忽冷忽热,十多天无法进食,同年患上眼疾,视物模糊;35岁那年,又一次病倒,不得不搬到报国寺养病,同年得了困扰他一生的非常痛苦的皮肤病银屑病,严重时头面部长满皮廯,无法觐见皇帝,奇痒难挨,彻夜抓搔;60岁时右目失明。他得过疝气,脾胃不好,经常胀肚、腹泻、腹痛。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国藩开始效仿倭仁开始学做圣人重新做人,自己自律规定每日课十二条,还坚持日常工作,工作强度和学习强度加大,这也大大的加大了他身体的负担。

曾国藩在资质平平,而且身体出现早衰的情况下,带着疾病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不朽之业,他靠两个字,一个字“强”,所谓强就是以志帅气,“勉强”自己,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上立定脚跟能依靠的只有“自强”二字,一生从不服输。另一个字就是“勤”,勤则百弊皆除,为官者当有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曾国藩也有退守的一面,讲求养生之道,一是每日早起;二是吃饭时间定时;三是经常锻炼射箭;四是饭后走三千步;五是睡前泡脚。养身的重要入手点是养心。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曾国藩二十三岁那年命运峰回路转,中了秀才,第二年中了举人,二十八岁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正月曾国藩到北京开始他的京官生涯,刚过而立之年曾国藩有很多常人一样的缺点:1、心性浮躁,乐于交往;2、为人傲慢,待人接物的修养不好;跟他的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一言不合恶言相向;跟同年和同乡金藻因小事发生口角;这两个是鲜明的例子;3、虚伪不懂装懂,夸夸其谈;4、好色;

年入京为官,因进入翰林院,周围都是精英,年收到倭仁的影响,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

曾国藩首先第一步立坚忍不拔之志;第二步实行力,年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他的办法就是“日课”,起步就从前面的四个缺点开始,在几乎所有细节中贯彻了自己的严格要求。他还通过外力来监督自己,让所有朋友进行监督,就是师友加持。

曾国藩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的第一项成功就是戒烟。戒烟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

在一次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做事越来越有毅力和恒心,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纯粹,站的越来越高,看的越来越远。

第二部分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在清朝,官员薪资非常低,但是支出庞大。他的收入来源:第一是接受馈赠,收受贺礼;第二是借钱;第三是作为绅士调解民间的纠纷获得报酬。

曾国藩的收入除了自己的薪酬以外,就是晚清的官场腐败人们熟悉的莫过于“冰敬”“炭敬”“别敬”“年敬”“节敬”。外官(不在京城做官的官员)需要建立在中央的京城的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京官们送点礼,冰敬是指孝敬夏天买冰消暑的钱;炭敬是指冬天烧炭的取暖费;别敬是指离开京城时的分手礼;年敬和节敬是指遇到年节时的礼品费。

曾国藩创建湘军,实行厚饷原则,高薪养廉,廉洁治军。

曾国藩为官在清代算是相当清廉,,但是他有别于海瑞,表面上柔弱退让,含蓄包容之人,他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

第三部分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曾国藩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风水,晚年信天命。

《易经》中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思维方式,相面术中对精气神的判断,风水理论中关于水源的选择,以及传统养生术中的动静结合理论,对他的日常生活发挥过正面影响。

曾国藩的五次人生耻辱通过不停的总结自律反省,在资质平平,而且身体出现早衰的情况下,带着疾病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不朽之业起到了鞭策性的作用。他没有开宗立派,通过学习和自律有了这样的成就,这就是为什么后人称之为“半个圣人”的原因。

作者张宏杰参阅了《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氏三代家书》《曾国藩全集》台湾版的《湘乡曾氏文献》《能静居日记》,还原了曾国藩一个正值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

通过读这本个人传记,鼓励我们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在自己有生之年有恒心有毅力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勤读书让自己不会被这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也同时时时刻刻给晚辈做一个榜样。站在夫妻的层面,尽可能拓展自己的认知层面,在工作专业层面、理财层面、育儿层面、养生层面、运动层面等等在面上和深度上持续努力,尽可能将来不给小孩晚辈增加负担,并保持沟通顺畅;在晚辈小孩层面,为他们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陪伴他扩大自己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律的典范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