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临床上普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护理事业编考试中的常考知识点,那么中公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腹外疝的相关知识点。
疝,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突出腹腔的腹膜形成的囊状结构叫做疝囊,腹膜突出的部位叫做疝囊颈,也就是疝环所在。疝内容物通常是小肠和大网膜,少见有结肠和膀胱。
腹股沟区域接近腹腔的最低点,站立位时是受腹压最大的部位,所以腹股沟疝也是最多见的一种,其中以老年男性最为多见。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剧烈运动、腹部用力或者洗澡时不经意间发现腹股沟区的“小鼓包”,而当平躺后,“鼓包”又消失不见,但站立时“鼓包”又重新出现,走路时间长还会有坠胀感。这个时候,很可能就是腹股沟疝,不过幸运的是,这时候的疝还属于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可以回纳入腹腔。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腹外疝,也就是为什么腹腔内组织会向体表突出呢?
其实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某些组织穿过腹壁,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腹外疝可对应着进行性加重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一、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复性疝,由于重力作用,站立时,疝内容物容易掉入疝囊,形成局部的肿块,平卧时疝内容物回到腹腔肿块消失,但注意突出的疝囊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充满和空虚的区别;
二、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疝内容物反复突出,致疝囊颈受摩擦而损伤产生粘连是导致疝内容物不能回纳的常见原因;
三、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疝发生嵌顿后,如果其内容物为肠管,肠壁及其系膜可在疝囊颈处受压,显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肠壁淤血水肿;
四、肠管嵌顿如不能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此时肠系膜搏动消失,肠壁失去其光泽、弹性和蠕动能力,最终变黑坏死,疝囊内渗液变为淡红色或暗红色。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实际上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临床上很难区分。
腹外疝的并发症多且重,因此腹外疝一旦发生,必须尽早就诊,及时手术。对于不能自行回纳的疝块,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肠管受压缺血,但未出现坏死的情况,手术松解疝环,帮助肠管解除压迫,并做疝修补术即可。但对于缺血时间较长,已有肠管不可逆转坏死、穿孔等严重情况时,手术也会相对复杂,需切除已经坏死的肠段,将健康的肠段进行吻合或者进行临时肠造口术,急诊先救命等半年后再行疝的修补术。
“疝气”虽常见但并不可怕,现在的疝修补术已经相对成熟,疝气患者在手术后也能有很好的生活质量。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在了解疝气的形成、病因、类型、预防后,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去预防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腹外疝是可以早期预防或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让我们一起告别疝气,一起轻松生活!
关于腹外疝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就讲到这里,大家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