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张连印少将退休后放弃优渥生活,回乡18年
TUhjnbcbe - 2023/4/17 8:04:00

今年有部很火的电视连续剧《山海情》,讲的是*府帮助宁夏西吉县农民脱贫的故事。剧中动员移民的那个村,一眼望去,荒山秃岭,没有一点绿色。

这种地方干燥缺水,种啥啥不活,搞畜牧又没有草料,风沙倒是年年到访,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从西吉县往东北一千一百多公里,在*河“几”字头东北角,是山西左云县。左云县张家场的的景象,以前和《山海情》中那个移民村差不多。

《山海情》剧照

左云县在山西忻州雁门关以北,是山西最北端的一个县,地处塞北高原,县北境的长城之外,就是内蒙古。

这里是温带半干旱季风性大陆气候,纬度较高,远离海洋,所以东风无力,终年少雨,是荒漠集中的地区。

张家场的河道里,没有流水,一万七千多亩地,耕地只有六千多亩,其他的都是荒地。只要一起风,张家场就沙尘弥漫,村民代代深受其害。

国家把这里划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六大林业工程之一,只是种种原因,到年,张家场的生态环境,仍然没什么改观。

张家场

年,一位叫张连印的退休将*来到张家场,开始在这里植树造林。

张连印本来就是张家场人,他出生在年1月,4岁的时候父亲病故,六岁母亲又改嫁离开了他,他只能跟着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

要是在解放前,这种家庭条件张连印根本没机会上学,所幸他到了学龄,新中国已经成立,张连印得以一直读到初中。

初中快要毕业时,奶奶病故,爷爷病重卧床不起,和爷爷、奶奶感情深厚的张连印,才执意辍学回家照顾爷爷。

张连印

他成绩一贯优秀,老师、同学和乡亲都劝他至少读到初中毕业,可是孝顺的张连印,为爷爷选择了放弃。

送走爷爷的时候,张连印才十三岁,他完全成了一个孤儿。不过张连印没有被抛弃,这个穷乡僻壤,有着丰富的乡情,张连印得到了村民们共同的照顾。

他吃百家饭,吃的不是残汤剩羹,很多村民都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拿来给他吃。他穿百家衣,也不会衣不蔽体,在都穿补丁衣服的年代,他的衣服看不出比其他村民差。

张连印

那个年代,当兵既光荣又有前途,对城市、农村的青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参*的名额相当抢手。

在张连印19岁那年,他成功参*了,他走的时候,乡亲们送给他的鸡蛋、沙枣拿都拿不完。失去亲人的成长经历,让他对乡情的眷念更加浓烈。

入伍前的经历,让张连印吃得了苦,懂得珍惜,心怀感恩。在部队他表现优秀,三十八岁当上了副师长,之后又升为副*长,河北*区副司令员,并被授予少将*衔。他的*旅生涯,没有辜负乡亲们的一片情义。

张连印(右二)在部队

退休时,张连印未满六十岁,以他的能力和人脉,还有精力为自己经营一番事业。可是回到家乡听老人们感叹沙尘之苦,他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找到了方向,决意要在家乡植树造林,为乡亲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

有人给他算经济账,植树造林投入大,周期长,回报却难以保障。以前也不是没人在张家场植树,但都没有成功,证明这个地方不适合植树,不然这儿的人,哪儿会世世代代都要忍受沙尘之苦。

左云县是富煤地区,如今还在治理被掏空的地下。张连印退休的时候,正是煤矿开采的*金期,他就算没有巨额资本投入,以他当司令时建立的关系网,和刚退下的影响力,赚煤矿快钱钱轻而易举。

张连印

不少山西煤老板也很看重他的资源,“求贤若渴”开出大价钱来拉拢他。他哪怕自己不当煤老板,用他的招牌也能躺赚大钱,哪儿用得着去干植树造林这种又苦又累,还保不定要亏血本的买卖。

说生意,这个账算得一点没错。只不过张连印初心一点商业都没有,他给乡亲提出不要地权,不要林权,退耕还林的补贴也归集体,只要把荒地交给他种三十年树就行。三十年后,无论成败,地和树都无偿返还给乡亲。

他不是在做生意,是要为回报家乡义务植树。乡亲对他的关爱他感恩,他要用行动让乡亲免受沙尘之苦;*的培养他感恩,他要响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张连印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是咱们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作为一个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挥斥出一片绿色,锁住沙漠,老将*整装上阵,开始了一场新的战斗。

起步就困难重重,在张家场植树造林,可不是每年植树节提桶水,铲几铲的那种体验。没有水源要自己打井,工具、树苗运到荒地要自己修路,离开生活区工作,通电也需要自己解决。

桩桩件件事,都需要钱,张连印几十年积蓄的三十万元,很快就被耗尽。树还没有种,资金就告罄。

张连印

张连印计划要造林五千亩,这样基本能把家乡的荒地都染绿,让沙尘不再肆虐。如今树还没有种钱就没了,将*遇到了第一道“封锁线”。

要说植树五千亩,对稍微有些规模的老板来说,都不算什么大项目。张连印拿出自己的招牌,筹资不会多大困难。

然而张连印为家乡搞生态建设,图的就是个纯净,不会牵扯进那些私利图谋中,筹资只能找支持他的亲朋。

大女儿把新房做抵押,从银行贷了二十万。小女儿把部队转业的三万元,和结婚时婆家给的两万元,全都拿出来。不宽裕的儿子也倾力贡献出十万元。

张连印

这不是理财投资,是在毁家造林。不过有爱,有凝聚力,这样的家毁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几十万什么。剩下的资金缺口,张连印又去找老战友和相关部门想办法,一番努力突破了资金封锁线。

年春季,万事俱备终于可以开始种树了。老将*不打无准备的仗,知道这个地区种树不易,他先期就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学习了很多在干旱沙地种树的知识,第一批也只投放了一万棵树苗进行试验。

植树造林,可不是种田文中描写的那种田园惬意,张连印年近六十,天天都要和植树工人一起辛苦劳作。乡亲们看到张连印的诚意,也纷纷拿起工具,义务前来帮忙,一万棵树苗很快都种了下去。

张连印(右)

“五一”小女儿来看父母的时候,张连印兴奋地给女儿介绍山上各种各样的树,告诉她下次再来,就会是满眼葱郁。

小女儿刚到时,见到身穿迷彩服,正提着水桶给树苗浇水的父母,被晒得满脸黑里透红,两手沾满泥巴,完全成了两个老农民的样子。

再到住的“指挥所”一看,就是荒山上建的一个小院,屋里阴暗、简陋,什么现代化生活设施都没有,床都是硬板床,堆着的方便面,说明父母平时的伙食有多差。

想着别人家的父母退了休,要么含饴弄孙,要么到处旅游,或者琴棋书画怡然自乐,自己的父母退休待遇足够富裕养老,儿女也个个成才,却要自己来遭这样的罪,女儿忍不住眼中蒙上了水汽。

张连印

可是看到父亲说起种树,两眼直冒星星,母亲看着父亲,满脸都是爱意,她突然明白,父母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生活。

别人认为的苦,对他们来说,是激情,是成就,是相伴扶持的情感。小女儿释然了,对父母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张连印对小女儿描述的景象,就是他心里的期待,没多久,他的期望就破灭了。种下去的树苗长得没精打采,到时间有一半都没有冒芽,第一批树苗试种失败。

掏空家底的投入,没日没夜操劳,都化为了泡影,这样打击足以让一般的人崩溃。很多村民、亲朋也劝张连印,在这里种树早就证明不可行,不要再折腾放弃吧。

张连印

张连印也很痛心,不过*人的血性,让他永不言败,“卷土重来”是他不二的抉择。

张家场那种地方到底能不能种树?沙地又不是气候意义上的沙漠,当然可以种树。我国陕北和内蒙交界处有个毛乌素沙漠,存在达千年之久。

那里并不是沙漠气候带,唐朝以前还水草丰盛。由于过度放牧和战乱等原因,草皮被破坏,土壤沙化,沙尘不断向周边侵蚀,才形成了类似沙漠的景象。

陕北名城榆林,在毛乌素沙漠的扩张下,历史上被迫三次向南迁移,土壤沙化的危害让人触目惊心。

毛乌素沙漠

新中国建立后,*府和群众,开始对毛乌素沙漠进行整治,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锁住了毛乌素“沙龙”。

在张连印开始植树造林的时候,毛乌素已有超过六百万亩的沙地披上了绿色,吹入*河的沙尘减少了四亿吨。

毛乌素那种情况都可以还绿,张家场植树造林不可能没有办法。张连印不是想当然蛮干,只是他又面临一道技术封锁线需要突破。

毛乌素沙漠前后对比

困难面前,老将*战意十足。他四处奔走,带着土壤样本找林业专家请教,要搞清楚到底问题出在土壤上,还是树种或种植技术上。一位林业专家被张连印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到现场去给张连印做技术指导。

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第二次种植,张连印挑选了更适合沙地种植的树种,种植的每一步也严格按照专家的技术要求执行。沙地保水性差的技术瓶颈突破了,种下的各种适宜沙地的树苗,基本都吐露了嫩芽。

看着一年多辛苦付出取得的成果,张连印脸上涌现出胜利的喜悦。没想到的是,老将*的“得胜之师”在这年冬天就遭到了“突袭”。

张连印

树苗的防寒、防病虫害,张连印都得到了专家的详尽指导,只要树苗种下去能成活,张连印对树苗成材就信心十足。可是人为因素却給了他个措手不及,两万多株树苗被村民放养的羊,啃得支离破碎。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张连印的心境,比残败的树苗好不到哪儿去。愤而索赔不是什么难事,可那是乡亲他不能那样做。

失去亲人受乡亲关照的岁月,仍然历历在目,何况他植树造林,就是为乡亲谋福祉,又怎么能把怒火对准乡亲。

张连印(右一)

可要是隐忍不发,这样的状况不断出现,那植树造林终究会是一场空。思来想去,张连印相信乡情可期,放羊的乡亲也不是有意要和他作对,只要他以诚相待,就能获得这些乡亲的支持。

于是节日他带着礼物到羊倌家走人户,平时还会送给羊倌们雨披等实用品,借着机会给羊倌们讲,植树造林对当地的好处。

羊倌们被感动了,放羊时再也不让羊去林地,护林意识和对张连印的敬意,深入到羊倌们心中。

张连印和放羊人聊天

胜利的凯歌终于奏响,到年,张连印造林达到三千亩,大片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色。

一眼望去,香樟、胡杨,沙棘等郁郁葱葱。风起之时,不再沙尘漫天。天空露出蓝色,河道有了绿水。飞鸟鸣翠,野狼入林,张家场的生态画面,仿佛穿越回远逝的历史中。

如果时间压缩成一秒,这种变化像是移山填海、点石成金的法术。现实却是张连印几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打破一道道屏障,把自己的“灰头土脸”,化作了一幅美丽的风景。

张连印

张连印不会就此止步,五千亩的既定目标还没有完成。完成了五千亩,还有很多荒地,是他继续战斗的目标。

消灭家乡一带的沙化之敌,是老将*退伍后,给自己的作战任务,*人的使命感,鼓舞着他去争取下一个胜利。

就在张连印斗志昂扬,乘胜前进的时候,年他患上了肺癌。

绝症带来的身心痛苦,治疗对体力的摧残,加上六十六岁的高龄,都让张连印不再适合植树这样繁重的体力活,“收兵”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躺在床上输液的张连印

家乡沙化治理已经有了成效,张连印也算得偿所愿,好好养病争取多活一段时间,应该是他唯一的选择。再不放手,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将*就是将*,病魔挡道,张连印也不认输。战沙化、战病魔,两场仗他要一起打。

切除一半肺叶,化疗五个月,那种痛苦折磨得人只剩半条命,还能躺在病床上喘息对很多患者已属万幸。

张连印在这种情况下还想着种树,说种五千亩,就一定要办到。患上绝症只会让他实现目标的愿望更加急迫,他不能在失去行动力的时候,还留下遗憾。

张连印

病情稍一稳定,张连印就返回张家场,抱着病体又到荒地种树。劳作一天回来,他才躺在炕上输液治疗。

看看那段时期张连印的样子,就知道什么叫“衣带渐宽终不悔”了。迷彩服在佝偻的身躯上晃荡,面容憔悴,头顶见秃,还一天天拿着铁锹,提着水桶在外劳碌。

乡亲们看到他一个个都心有不忍,可谁也劝阻不了他。他要做的事,就是他生命的意义,病魔不能阻挡他完成自己的任务。

患上肺癌还这样劳作,换个人也许挺不了几天,就彻底垮了,张连印却挺了下来。三年过去,他没有输给病魔,还完成了植树五千亩的目标。

张连印

不过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癌细胞已经骨转移。最初的目标已经完成,按理他该了无遗憾,静待生命的最后时刻了。

然而张连印的斗志没有消退,病魔越猖獗,他越要和病魔一较高下。沙化荒地还有很多,五千亩不是尽头。他和病魔抢起了时间,医院取药往返千里,也要继续留在家乡植树。

小女儿知道劝不了父亲,只想趁他取药的时候,一家人和他吃一顿饭,也好聊解心中的牵挂。

可有次本来已经和父亲约好,却没有等到人。后来打电话问才知道,父亲连和女儿一家吃顿饭都怕耽误时间,拿了药就买张硬卧票赶回去种树。

不是张连印不近人情,是他紧迫感太强烈了。这种紧迫感也不能向女儿解释,说了只会让女儿伤心。

做儿女的心痛啊,看着张连印抱着重病劳作,大腿根磨破,流着血还在坚持植树,当*人儿子都忍不住泪流面面。这就是一名老*人的血性和坚韧,没有什么困难,能摧毁他内心的信念。

肺癌晚期临身,足以让不少人闻之崩溃。张连抱着患癌之躯坚持植树,十年之后却依然健在,不仅创造了植树面积一万八千亩,育林两百多万株的成绩,身体状况还大为好转,跳舞、做报告如今都劲头十足。

这和他放下私心的胸襟,专注目标的定力,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张连印

老将*能突破一道道封锁,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他退休后回家乡种树,老伴也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一直陪伴着他。需要资金,花光老两口的积蓄,老伴没有怨言,儿女们鼎力相助。

他抱着病体在荒地植树,搀扶着他的一直是他的老伴。他疝气手术后,从医院偷跑回“战场”,留下张在荒山上的照片。

照片上迷彩装的老伴,跨步支撑着同样迷彩装、身躯佝偻的张连印,情侣的气场直冲天际,让很多时尚情侣秀都黯然失色。

张连印与妻子王秀兰

时逢两人五十年金婚纪念,两人一起种下五百棵樟子松作为见证。这是他们独有的故事,别致的浪漫,和深厚底蕴。玫瑰的花语,也要在这些樟子松面前,保持谦卑的沉默。

张连印的儿子,在他癌细胞骨转移后不久,就从部队团职干部转业,到张家场帮助父亲植树造林,尽力减轻父亲的辛苦。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愚公精神,在向沙化开战的张连印身上,又一次得到体现。

有家人助攻,张连印劲头更足,他进一步的计划,是要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造林,治理沙化的事业中。

张连印的妻子王秀兰

从年到现在,张连印为家乡的植树造林,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他在野外打了八口水井,修建灌溉渠达三公里多,为植树造林解决了起码的水源问题。另外还修筑了总长三公里半的水泥路,让大规模植树造林,有了机械化作业的条件。

他从自己的成功经验中,选出了二十多种,适合当地种植的树种,并已建立起几百亩的育苗基地,树苗都分发给乡亲,在当地种植。

年,张家场就已经因为张连印带来的变化,被评为山西生态园林示范村。他把张家场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已经带动起百万人,参加到治理沙化荒地的事业中。

张连印

张连印还要继续扩大植树造林的范围,绿化的面积越大,越能巩固既有的成果。

张连印退休后没有享清福,继续以将*之威,展现出时代担当。他怀着对*和人民感恩之心,用坚韧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价值。

有*府的投入、引导,有张连印这类人物的参与和感召,美丽中国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场世纪生态保卫战中,张连印老将*的战绩,让人难以忘怀。乡亲自愿出资为他修建了将*亭,以纪念他对家乡做出的贡献。他的事迹播散的正能量,也让他得到了“时代楷模”称号。

张连印四十年*旅生涯,无愧于*和人民,他用18年植树万株,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他用实际行动报答了父老乡亲。他的人生很成功,如今他仍然保持着激情,去获得更多的成就。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连印少将退休后放弃优渥生活,回乡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