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白癜风治得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人民日报11月9日署名文章: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邝西曦、林小溪
历史的维度,铸就了格局的宏阔。
人心的向背,定义了最大的政治。
百年风云,变了人间。不变的是信仰的追寻,是初心的坚守。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陕北榆林杨家沟的窑洞,在戈壁滩蘑菇云腾空而起的欢呼声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声声叮嘱中,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里,能清晰感知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想、所行、所系。
在黑暗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谁能料想,一个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回首百年来苦难与辉煌,可以更深切理解何为“国之大者”。
为了谁,依靠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百年奋斗挥就恢弘答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国之大者”,这是莽莽神州的历史回响,这是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大党大国大擘画,大道之行步履铿锵。“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大,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
国,是一派欣欣向荣气象的中国、是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是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磅礴之力的中国。
一派欣欣向荣气象的中国:
“为人民谋幸福”
今年春天,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王德利家做客。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段对话,“人民”二字重千钧。
一篇回忆文章中,习近平同志写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这样描述那段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梁家河,他立下了一生志向。郑板桥有首诗《竹石》,习近平同志略作改动,作为对7年上山下乡经历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那会儿,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同志耳濡目染,心里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追忆往昔。乡亲们的心愿,从“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到能吃上“净颗子”,再到下辈子愿望是“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今年金秋时节,飞机、火车、汽车,一路辗转奔波,总书记回到黄土高原,踏上陕北的路。
当年他在延川插队时,榆林是全陕西最穷的地方,缺吃少喝,都是汤汤水水过日子。今天,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半个世纪左右的光景,榆林面貌焕然一新。
山下农田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和劳作的乡亲们拉起话来。听乡亲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总书记感叹,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时光荏苒,今昔巨变,令人感慨万千。
一个称呼,也是对初心的承载。
“怎么称呼您?”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石爬专老人同习近平总书记的问答,传为佳话。
8年后,河北大贵口村,村民霍金激动地跟总书记唠家常:“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
早年间,习近平同志就下定了决心,“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他说:“我愿意在任何地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
履新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总书记顶风冒雪看真贫;素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中部,绕过九曲十八弯进农家,还舀起一瓢水品尝;春寒料峭的巴蜀大地,不顾山高路远深入大凉山腹地……行程万里,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重庆华溪村村民谭登周感同身受。因病致贫,“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坟上的草都这么高啦!”
总书记亲切地对他说:“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了历史的句号,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人民至上,来自湖北十堰的全国人大代表罗杰感念至深。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代表通道上讲述了“多位医护人员连续奋战47天救治一位87岁新冠肺炎患者”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这一幕,“这位代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从新生婴儿到步履蹒跚的百岁老人,没有一个生命被放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一场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都阻挡不了的全力以赴。
仍是在这次两会,“下团组”时,一位湖北团代表动情回忆习近平总书记飞赴武汉指导战“疫”的一个细节,总书记说武汉人民喜欢吃活鱼,要多组织供应。很快,活鱼就送到了社区。现场,这位代表深深鞠躬:“来之前,大家委托我一定要说一声‘谢谢’!”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解决。
在习近平同志所著的《之江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谈及“转变作风”,寥寥数语点出要害:“我们要始终牢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
网上流传着一张菜单,四菜一汤很普通: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是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的晚餐。一桌10人,吃的都是这些家常菜,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八项规定”同时掷地有声的,还有雷霆万钧的反腐行动。孰轻孰重,人民的分量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年7月,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示。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了86次。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的落点,始终在人民。
陕西,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民者,国之根也,国之大也。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
“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国之大者”关乎长远。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看见多远的过去,才可能预见多远的未来。
翻开浩瀚史书,不同含义的“国之大者”,蕴含着不同时期执政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舍。《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后数千年,朝代更迭,兴衰成败,国之大纲、国之大柄、国之大政,有“惟刑与政”,有“莫先择士”,也有“财赋者”。
多年文明源远流长、多年历经坎坷成大道、年峥嵘岁月、70多年建设发展、40多年改革开放……“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用大历史观思考面向未来的“国之大者”,才能理解何以称为“国”,何以成其“大”。
生态问题,考验的正是历史的眼光。
回望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第一站,秦岭。
曾几何时,秦岭病了。一些人竟妄图将国家公园变成私家花园,北麓违建别墅如块块疮疤,极其扎眼。
治国理政千头万绪,要事急事难事轻重缓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件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不会缓一缓,更不会放一放。在秦岭,习近平总书记端详全面复绿的别墅区图片,严肃地说,这就是海市蜃楼、水中月啊。
“‘国之大者’是什么?”迎着清冽山风,总书记举目远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今年6月在青海,总书记再一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棵树,千百年长入云霄;一条河,千百年流淌奔腾;一座山,千百年巍然屹立。伐山毁林、污水入江,却在短短数十年变了模样。
有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定格了西溪湿地垃圾遍布的河道。彼时,大量居民因环境恶劣无奈搬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高度重视,推动建设西溪湿地公园。去年春天,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走进西溪,绿意葱茏的山水画扑面而来。
安吉余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村,同样受益于目光的长远。伐山,鼓了腰包,污染却严重到不能开窗;护山,似乎看不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年夏天,习近平同志来到这个小山村,高瞻远瞩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为举棋不定的小村庄“一锤定音”。
向前追溯,早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地上,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同志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在福建任职期间,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在那个“生态建设”还是新名词的年代,绿色种子悄然扎根东南沿海。
“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些年,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新冠肺炎疫情会不会影响渐入佳境的绿色发展轨迹?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察看各地生态保护进展,用意深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把绿色发展置于“国之大者”中去考量,就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