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下刀,分离,捧出最大直径20厘米、两三公斤重的“一团肉”——一个非常少见的巨大纵隔畸胎瘤,手术过程相当于“剖胸生了个娃”。
12岁初中女生小秀(化名)体检发现左侧胸腔有一块肿物,已经压迫到众多器官,并且供血丰富。医院是她风险极大的“排雷”手术的最后希望。幸运的是,在多学科协作努力下,省医医生团队成功“拆弹”,日前回院复查,小秀恢复良好,与正常孩子无异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通讯员陈帆宇、张蓝溪、靳婷
偶尔心悸
一查瘤子占了大半个胸
半年前,小秀偶尔会觉得容易心跳加快,偶尔心悸,间断性有胸痛感,听到这样的描述,她的父母很是担心:“难道是心脏有事?”
医院体检,结果吓了他们一跳:CT影像发现,她的左侧胸腔里长着一颗巨大肿瘤,由于瘤子内显现含脂质成分、骨骼及牙齿等骨化成分,临床初步诊断为纵隔畸胎瘤。
更让一家人手足无措的是,诊断有了,医院虽然建议手术切除治疗,却因为肿瘤深埋,又与心、肺、肾等脏器、大血管紧紧粘连,接诊医生望而却步。
今年2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小秀来到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陈寄梅的门诊求助。
此时进一步检查,小秀的纵隔畸胎瘤最大直径已达约20厘米,外观看不出异常,胸内超过一半已被占据!
挑战:
脏器大血管损伤风险很高
瘤子除了长得大,更麻烦的是长得深。
它长得靠近左后背了,还与降主动脉紧密粘连、分界不清,周围毗邻食管、胸导管及多根神经,更有数根滋养瘤体的血管由降主动脉发出,供给瘤体血运。
陈寄梅分析说:“这样复杂的解剖关系,给手术带来多重高风险,如何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脏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摆在外科医生面前最大的挑战。”
同时,省医心外科主任孙图成指出,瘤体向上推挤而导致左下肺不张,向右压迫心脏,向下推挤膈肌、左肾、脾脏等,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损伤周围脏器,包括术后出现膈疝等。
但是,如果不及时手术,不能排除恶变可能,而且瘤体已经造成多脏器压迫,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可能加重,并有发生感染、出血、甚至破溃进入支气管、心包等严重后果。
福音:
这类复杂病变手术正变常规
省医专家团队决定:“干!”针对这一复杂病例及重大手术,心研所组织小儿心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心麻醉科、心外重症监护科、体外循环科、输血科等多学科会诊,对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置预案展开了详细讨论,并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
手术当天,由陈寄梅指挥,孙图成与同科主任医师于长江、胸外科主任医师周海榆一起操刀。最终,硕大的纵隔畸胎瘤被完整从胸腔取出,手术宣告成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为小秀施行的纵隔巨大畸胎瘤切除术,为减低创伤,在非全麻状态下,心照跳,右肺照缩张,仅停了左肺提供一个静息状态术野,体外循环辅助、人工血管都备而未用。在专家团队精良操刀下,手术连输血都不用,而且在手术间即实现快通道气管插管拔除。
小秀仅在心外重症监护二科待了不足48小时就转回普通病房了。两天后小秀顺利出院。4月11日回省医门诊随访,已经与正常孩子无异了。
孙图成、周海榆介绍,巨大复杂纵隔肿瘤尤其与心血管解剖关系紧密的病变,一直是普胸外科疑难杂症,有心脏大血管团队及体外循环、心麻醉、心血管重症专科作多学科会诊、联合诊疗,定制详细手术计划后,这一类复杂病变的诊治正逐渐变为常规。
记者获悉,省医这支多学科团队已联合完成数十例复杂解剖的各类型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后病情改善明显,恢复良好。这一多学科诊疗模式正为更多复杂纵隔病变患者带去福音。
解惑:
巨大畸胎瘤为何难发现?
小秀所患巨大纵隔畸胎瘤,经精妙手术切除,重约两三公斤,解剖发现大量脂肪,还有不少骨骼、牙齿等骨化成分。
畸胎瘤属于胚胎源性肿瘤,良性畸胎瘤严格意义上不算肿瘤,生殖细胞未能正常发育,寄生于体内某个部位而成。而纵隔畸胎瘤好发于30岁以下青壮年,良性多见,亦有恶性变可能,肿瘤虽生长缓慢,但达巨大体积后,会对周围脏器造成压迫。
事实上,在体检发现前,小秀只是自觉有时心悸、胸痛,但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功能等都大致正常,甚至从外表上看不到异常凸起。
省医胸外科主任医师周海榆指出,畸胎瘤可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纵隔畸胎瘤也很常见。不过畸胎瘤一般发育数厘米就会停止。而小秀的情况,一方面是数条血管与胸主动脉相连,提供了丰富的血供,另一方面胸腔是柔软空间,通过推挤其他器官位移,瘤体靠后,前面又有肋骨局限,因而能长得巨大但又迟被发现。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