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哪种疝气最不好治人民资讯 [复制链接]

1#

主讲人: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李俊生

人体各个脏器原本在各自位置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相安无事,可如果不该开口的地方开了个“后门”,破坏了原有的体系,脏器就会“乱串门”,这就是“疝气”。疝气喜欢去哪些地方惹祸,又该如何把这个“口子”补上?

疝是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这“淘气包”喜欢瞄准容易攻破的地方,如腹股沟区(大腿根部)、切口处、食管处等。

腹股沟疝。约占疝气发病率的80%,是最常见的一种疝,主要由于腹腔内的肠管通过腹壁上某个薄弱部位,突出到腹壁表面形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肿块。这个肿块可“复位”,即站立时凸起,平躺时消失,其症状包括下腹部酸痛、疼痛、坠胀感;若肿块一直凸起,可出现明显疼痛,甚至有腹胀、呕吐等肠道梗阻的表现,成为“嵌顿疝”,严重时甚至造成肠坏死、肠穿孔,危及生命。

男女罹患腹股沟疝比例为10:1,成年男性疝气发病率在15%左右;重体力劳动,如经常提重物等极易引发疝气;便秘、慢性肺病患者容易因解大小便过于用力,或猛烈咳嗽,导致腹压增加,引起疝气;肝硬化腹水、妊娠、吸烟可能引发疝气。

切口疝。大约占疝气的10%左右,通常指腹部手术后,腹壁起主要支持作用的肌腱膜层愈合不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切口突出而隆起。年龄大、术后腹部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用力咳嗽、糖尿病术后患者、腹压增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腹壁切口疝的形成。患者最明显的感受是,在原来手术缝合的切口部位出现包块或隆起,站立或用力时明显或突出,平卧时缩小或消失,常伴腹部隐痛、牵拉下坠等不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焦虑等症状。

造口疝。在一些肠道和膀胱手术后,有时医生需要在腹壁上做一个造口,来实现大小便的临时性或永久性改道。如果造口旁出现缺损,腹腔内容物通过造口旁的缺损疝出,即形成造口旁疝。它是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10%~50%。造口旁疝修补术是腹外疝手术中难度和风险最高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一旦发现造口附近出现“可复位包块”时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必要时进行手术。

食管裂孔疝。分隔人体胸腔和腹腔的膈肌上有个孔洞,叫食管裂孔。食管由胸腔进入腹腔,正常情况下和这个孔洞的口径相匹配。然而,暴饮暴食、腹内高压、吸烟饮酒等因素,可使膈食管裂孔被迫变大、松弛,“疝”趁机发起进攻,让裂孔越来越大。胃消化食物时蠕动、挤压,致使胃的一部分从松弛的膈食管裂孔跑到了胸腔,让部分胃,甚至整个胃,由腹腔穿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最终导致管裂孔疝形成。

此“疝”还特狡猾,经常嫁祸给其他病。如胃“钻”进胸腔,胃就像没有盖的醋瓶,在饱餐后常出现反酸、嗳气、烧心、呕吐等症状,让很多人误以为胃病犯了。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胃出血、胃壁坏死和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若常年胃反酸,不仅腐蚀食管,诱发食管炎症,还会增加食管癌风险。此“疝”有些症状像冠心病,如患者出现胸骨下端的疼痛、胸闷,还喜欢披上呼吸系统的“外衣”,出现咳嗽、爬楼后喘等症状,让患者误以为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但通过胃镜、上消化道造影、CT等相关检查后,都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

此外,还有腰疝、盆底疝、闭孔疝等,发病率不高,但也需警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疝气是小病,不痛不痒、发展慢、没啥影响,尤其是老年人,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手术风险较大,能拖就拖。其实这样反而危险重重,疝气一旦破了口,就像车胎破了洞,只会越来越大,最后还会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如果放任不管,随着疝的体积逐渐增大、相应的手术风险和手术难度越来越大,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严重时可造成肠梗阻、嵌顿、肠管坏死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手术是唯一治疗疝气的有效手段,千万不要听信偏方等一些所谓“不开刀”的保守治疗方法。在手术方式中,腹腔镜修补术的综合效果最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