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腹胀发热治疗,中医奇效瞧一瞧 [复制链接]

1#

不明原因发热伴腹胀案

林某某,女,79岁,脑干梗死5年余,神志清楚,但四肢无力,长期卧床,无法言语,鼻饲饮食,二便失禁,平素病情平稳,血压正常,1周前突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午后热甚),伴腹部膨隆、血压升高(-/80-mmHg),每日均有解少量(约20ml)糊状大便,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发热原因为泌尿系感染,根据尿培养结果予以抗生素“美罗培南”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3天,复查各项感染指标均恢复正常,但患者体温、腹部膨隆及血压较前无明显改变(降血压治疗已予4类降压药物联合鼻饲),后经我院多学科会诊考虑为非感染性发热(但发热原因仍不明),故已停抗生素静脉滴注。刻诊:发热,日晡潮热,无恶寒,汗少,面赤气粗,腹大胀满,扣之如鼓,口中秽臭,小便量多色淡*,泻下溏垢量少,舌红苔燥,脉沉实而数。

患者发热、腹胀,西医对症治疗均未显效,我院中医科李泰标主任予以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考虑其发热为中医阳明腑实证,遂予以中药“大承气汤”予以患者鼻饲,具体药物如下:

生大*20g+厚朴30g+枳实20g+枳壳30g+芒硝10g。以水ml,先煮枳实、枳壳、厚朴,沸后文火煮30分钟;后入大*,再煮15分钟,去药渣,得汤液ml,将芒硝倒入,搅至融化,分2次予以患者鼻饲温服。

患者服至第2剂中药时解出糊状大便约ml,腹部膨隆较前明显减轻,体温迅速降至37.2℃,血压/72mmHg,中病即止,故停中药“大承气汤”改为“大柴胡汤合桂枝汤”鼻饲,具体药物如下:

柴胡20g+*芩10g+半夏15g+枳壳30g+白芍20g+制大*10g+干姜5g+大枣20g+桂枝15g+白芍15g+生甘草10g。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ml,分3次鼻饲。服药3付后,每日均解糊状便约ml,体温及血压恢复正常,腹部膨隆消失,精神状态较前明显改善,至今已1周病情均未反复。

自按:

患者发病适逢节气大雪,万物潜藏,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较低,而厦门地处南方本应降温,但气候反热而伴阴雨,加之患者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故感受寒湿之邪,邪气迅速入里化热,热入阳明,阳明经旺于申时,固见日脯潮热;热迫血行,故血压升高;热与胃中积滞相结,肠津被灼,腑气不通,固见脘腑痞满,大便量少而不通;热盛燥结,固见苔燥,脉沉实而数。

综上分析,患者腹胀属里实积胀并重,《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13条记载“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该条论述了里实腹满积胀并重的证治,本患者腹胀但每日均有解少量大便属条文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形容胀满未减轻的时候,即便有减轻也是不足挂齿,这是由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引起的,其积滞与气滞并重,故用大承气汤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患者服用第2剂时便解约ml糊状大便后腹胀遂消,体温及血压骤降,顽疾迎刃而解。

而“大承气汤”为峻下之剂,易伤胃气,因患者长期卧床,体质虚弱,不可泻下太过损伤胃气,故其解出大量大便时便得效即止,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汤”善后,“大柴胡汤”不仅有荡涤肠胃残留积滞的作用,还可调理气机,气机通畅,则大肠传导功能易恢复正常,有助于积滞的进一步排出,而“桂枝汤”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记载“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用之调和营卫,对患者血压、心率、胃肠运动、免疫功能均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两方相合祛邪扶正,调和阴阳,使患者体内阴阳平衡而疾病自愈。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的一大瑰宝,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着它独特的光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疑难杂症及危急重症,不妨拓展思维中西结合,结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临床疗效。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