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羽翼伤寒外台秘要药物学习过程记录2 [复制链接]

1#

蜀椒

?蜀椒这个药在《金匮要略》出现过,比如大建中汤和升麻鳖甲汤

阳*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两个条文都涉及到了痛症,那外台的有关条文怎么讲的呢?

文仲小器七疝丸,主暴心腹厥逆不得气息,痛达背膂,名日尸疝。心下坚痛不可手迫,名曰石疝。脐下坚痛,得寒冷食辄剧,名日寒疝。胁下坚痛大如手,痛时出见,若不痛不见,名日盘疝。脐下结痛,女人月事不时,名日血疝。少腹胀满引膀胱急痛,名曰脉疝。悉主之方。臣等看详七疝已载前序

蜀椒四分汗桔梗芍药干姜厚朴炙细辛附子炮各二分乌头一分炮

《古今录验》七疝丸疗疝诸寒,脐旁痛上支胸,中满少气,太医丞樊之方。

蜀椒五分汗干姜厚朴炙*芩细辛芍药桂心各四分桔梗二分乌喙一分炮柴胡一分茯苓一分牡丹皮一分

有关本草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

《名医别录》: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澼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疸,*疰,蛊*,杀虫鱼*。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

我们看这几些条文,蜀椒都涉及到三阴层面的痛症,这个痛症可在表也可在里,主要是里位的痛症,那和上次讲的高良姜有什么区别呢,因为高良姜也可以止痛嘛,我觉得蜀椒的痛症比高良姜更甚,因为按照外台的行文规律,在涉及到痛症的时候,出现频率最高的药是蜀椒和吴茱萸,可以这么理解,高良姜治的是水导致的痛,蜀椒治的是冰导致的痛,而且蜀椒的痛症会牵扯到表位四肢百骸,程度的区别

吴茱萸

吴茱萸这个药很有意思,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想说,它和蜀椒在三阴痛症里反复出现,并且涉及到表位的症状

《诸病源候论》夫疝者痛也,阴气积结所生也。阴气不散则寒气盛,寒气盛则痛上下无常处,冷气上冲于心,故令心痛也。出第二十卷中

又主虚冷痰癖,疝食不消心腹痛,气弱不欲食,虚羸瘦,吴茱萸丸方。

吴茱萸十分紫菀三分白薇三分乌头十分炮桂心六分前胡芍药细辛芎?*芩各五分

有关吴茱萸我论述的重点不在这,读者有兴趣可以参看外台秘要的原文还有《伤寒论》的吴茱萸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本经》、《别录》,还是很好定义它的药证的

用于里虚寒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大便溏泻、咳喘、胸痹心痛等症。

用于表虚寒导致的眩晕头痛、肢体冷痛、四肢逆冷,遇寒则加重筹症。

我主要是想提一下这两个方子

范汪大茱萸丸:疗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气,时上抢心痛,烦满不得卧,面目恶风,悸惕惕时惊,不欲饮食而呕,变发寒热方。

吴茱萸半升细辛芍药柴胡一方用前胡旋覆花*芩紫菀人参白术茯苓干姜桂心附子炮甘草炙各半两半夏当归各半两

这个方子里我们能看出来什么?柴胡?人参?*芩?炙甘草?半夏,这是小柴胡汤的方干→少阳,剩下的药呢,全都是三阴药,这样的话就联系起来了少阳和三阴,还记得我在前面几篇文章说过的吗,如果治三阴效果不好,稍带着治一治少阳,效果立马就出来了,有机会可以以后发一个这样的医案,或者可以私信交流这样的医案,关键是怎么理解少阳是枢的问题

这个方子还不是最重点的,最重点的是这个方子,这是我在《备急千金要方》里看到的

《备急千金要方》茱萸汤

吴茱萸(二升)半夏(一升,洗)生姜(一斤,切)芍药桂心(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人参*芩甘草(炙,各二两)?主男子虚热,寒冷,妇人寒劳气逆,及胸腹苦满而急,绕脐痛,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脐四边坚,悸气踊起,胃中虚冷,口中多唾,或自口干,手足烦,苦渴湿痹,风气动作,顽痹不仁,骨节尽痛,腰背如折,恶寒大呼即惊,多梦,梦见*神,此皆五脏虚方?

发现这个方子的关键在哪了吗,这明显是一个厥阴方,就是把柴胡桂枝汤的柴胡换成了吴茱萸,原文描述的症状,表里寒热虚实全部涉及,到这我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既然吴茱萸和蜀椒都是治痛症、寒症,那它们有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就在想吴茱萸这个药,是不是可以走三焦,除三焦焦膜的邪气?,我翻看了许多书籍,终于找到了这个方子的医案

?

暂时不讨论这个医案的真实性,但确实可以一窥吴茱萸跟三焦的关系,这是不是可以补一部分伤寒论缺失的厥阴治法,有机会临床去验证

菖蒲

《诸病源候论》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患气、喜气、忧气、愁气,凡七种。气积聚坚,大如杯若伴一作盘,蒲官切,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崇,此皆七气所生。寒气则呕吐恶心。热气则说物不竟言而迫一云恍惚不章。怒气则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气息。恚气则积聚在心下,心满不得饮食。喜气则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忧气则不可剧作,暮卧不安席愁气则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则四肢手足筋挛不能举,状如得病,此是七气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则产申风余疾。《千金》同,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七气丸方。

乌头七分炮紫菀前胡半夏洗细辛丹参桃仁去尖皮吴茱萸桂心桔梗茯苓石膏各三分研芎?各四分大*七分干姜二分蜀椒二分菖蒲三分

《本经》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这样来看菖蒲倒是好理解,对治三阴层面下的精神症状,比如神志昏乱、失眠健忘惊悸恐惧等等,一个对症药,还有解表的功效,可以配合少阴的表药桂枝,跟远志差不多,可以协同使用,具体参考《本经》和《别录》

紫菀-款冬花

这两个药在《外台秘要》的卷九反复出现,出现的原文都是“咳嗽”“久咳”“三十年咳”等,比如

又疗三十年咳方。

紫菀二两款冬花三两张文仲、古今录验、深师同

崔氏疗久咳不差熏法。

款冬花

上一味,每旦取如鸡子许,用少许蜜拌花使润,内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瓷碗合铛,碗底钻一孔,孔内插一小竹筒,无竹,苇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插筒处,皆面之,勿令漏烟气。铛下著炭火少时,款冬烟自从筒中出,则口含稠吸取烟咽之。如觉心中少闷,须暂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凡如是三日,一度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傅饪一顿,则永差。出第六卷中

这两个药算是治咳嗽的专药,在外台里多配伍桂枝杏仁麻*等解表药,对咳嗽有特效,有的读者可能会疑惑,桂枝杏仁麻*都可以解表,既然解表,就可以治疗咳嗽,这没问题,但是款冬花和紫菀治疗的是那种可以说是几乎停不下来、积年累月的咳嗽,专药的特性

杏仁

?我们先来看《金匮要略》的一段原文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发其阳故也。即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病人本来应该用麻*去发越表上邪气,但是因为病人津血虚少,用麻*会更加耗散津血,所以用杏仁代替,所以从这可以看出杏仁与麻*相类,所以《别录》记载“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两者皆可解散表之风寒废水瘀血,但杏仁无麻*峻烈耗散之弊端,适用于什么样的症候群呢,虽然有表上的废水风邪积聚,但同时会有津血不能濡润的症候群,例如面色恍白、手足麻木、肌肤甲错、四肢挛急等症候群。这种情况都已经不适合用麻*去泄越,所以用杏仁代替麻*解决患者津血虚兼表上废水的层面,而且在外台里,杏仁的出现多配伍糖、蜜、酥等濡养津血的药物,比如

《延年》杏仁煎,主气嗽方。

好杏仁一升去皮尖酥熬糖一合蜜五合酥一合生姜汁一合贝母八合别筛末苏子汗一升,以七小合苏子研水和滤取汁

又杏仁煎,主气嗽方。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人者研滤取汁酥三合白蜜三合

这样的配伍很有启发意义,是适用于虚人的,必定有津血不足的症候群,怎样在解表的时候去顾护津血,我觉得外台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白石英-钟乳石

这两个药在外台里经常一起出现,它的条文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看一下

《诸病源候论》久咳嗽上气者,是肺气虚极,风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久不差则胸背痛,面肿,甚则唾脓血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肺气不足,咳逆唾脓血,咽喉闷塞,胸满上气,不能饮食,卧则短气,补肺汤方。

款冬花三两桂心二两钟乳二两干姜二两白石英二两麦门冬四两五味子三两粳米五合桑白皮根一斤大枣一百枚

又羊肺汤,疗咳昼夜无闲,息气欲绝,肺伤唾血方。

钟乳五两牡蛎熬桂心六两射干桃仁贝母橘皮百部根五味子各三两生姜六两白石英半夏洗各五两款冬花甘草炙厚朴炙各二两羊肺一具

又疗咳逆上气,吐脓或吐血,胸满痛不能食,补肺汤方。

*芪五两桂心干地*茯苓厚朴干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各三两甘草炙钟乳白石英各二两桑白皮根人参各三两大枣二十枚擘

白石英

《本经》:味甘,微温。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

《别录》:治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

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

石钟乳

《本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

《别录》:补虚损,治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

我们看原文,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患者呢,长时间咳嗽吐脓血,这样的患者津血一定是被大量消耗的,整个人处于一种虚劳的状态,非石类药不能补虚起废,石类药的补益功能很强,《备急千金要方》里也涉及到石散法,通过本经和别录的原文我们也能看出来,比如“益精”、“补虚损”、“补五脏”等,白石英和钟乳石算是对治三阴的肺系疾病导致的身体虚损状态的特效药吧,病人是一种虚劳的状态,比如黑眼眶特别重啊,体力明显不足啊,下眼睑淡白的很啊,脉芤大无力啊,女性的话月经稀少啊等等,一些大病顽疾非石散法不能补虚起废。

桑白皮

《本经》: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别录》: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创。采无时。出土上者杀人

参看白石英-钟乳石的原文和本经、别录原文,桑白皮这味药是甘寒的,是用于什么样的病人呢,这样的病人,有明显的阳明热,但是呢,同时津液虚少伴有一部分水饮证或血证,不可苦寒清热燥湿,桑白皮就是一味完美的药,尤其对于阳明热造成的各种疮疡效果特别好

天门冬-麦门冬

这两个药反复出现在中,比如

《延年》天门冬煎,主肺热兼咳声不出方。

生天门冬汁一升橘皮二两生地*汁五升白蜜五合白糖五两牛酥三合杏仁一升贝母紫菀通草各三两百部根白前甘草炙各二两人参三两

又地*麦门冬煎,主肺热兼咳方。

生地*汁三升生麦门冬三升生姜汁一合酥二合白蜜二合

又天门冬煎,主肺间热咳,咽喉塞方

天门冬三两麦门冬二两款冬花一两贝母一两紫菀二两茯苓二两升麻二两生姜汁三升蜜一升酥一合地*汁三升

我们看本经和别录对这两个药的论述

天门冬

《本经》: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别录》: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

麦门冬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别录》:味甘,平、微寒,无*。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先单说麦门冬,参看本经和别录,它治的是什么样的病人呢,这样的人往往出现在女性中,脸色发白发*没有光泽,皮肤萎缩,口中没有津液,嗓子干疼的厉害,一咳嗽就胸痛的难受,吃点热的辣的就感觉胃堵的厉害,自感身体乏力,大便干结费力,小便*赤短,一派火热灼伤津血的症候群表现

而天门冬呢,我觉得它在麦门冬的基础上多了解表的功效,多了一些表位的症状,另外我们阅读原文,在这些治肺热咳的方子里,这两个药多配合着地*、生姜、饴糖、蜜、酥等出现,读者可自行思考,我觉得是特别好的治法的启发,完全可以推广治疗的疾病范围,毕竟方子不重要,思路最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