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四时脉法一 [复制链接]

1#

我于年重读内经》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四时脉法,但那时并不知道她是四时脉法。只是感觉《内经》中的这种脉法与学校教材中的脉法不一样。《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是以《濒湖脉诀》为基础夹杂着其他医家的解释而成。

我04年毕业,接着实习,跟诊,后来拜师直至10年独自行医。以当时掌握的脉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反馈来看,我是十分不满意的,甚至觉得脉诊可有可无,仅凭问诊就可以了。临床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决心多读历代名医的著作但对脉法的理解,更多的是自以为是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金宋元明清包括民国的先贤,对脉法的描述大同小异,但又各自为说。故,我重读《内经》。当时中医学院的《内经》课,讲的全是原文的节选,所谓官方专家认为重要篇章的节选。所以我一直保持着那种学习和思维习惯,读的我心里十分痛苦,一度认为中西医结合才是出路。某天,我忽然读了孙思邈的“大医习业篇”文中明确的讲你要成为大医光读内,难等经典还不够,还需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又得精熟周易,六壬等等。。我震惊了。

年秋天到时候我接触到了五运六气学说,入门书是*涛,李坚,文玉冰整理得《李阳波五运六气讲记》,后来有读路辉先生的《古中医悟》《无极之境》《中医乱》,柳少逸的《五运六气三十二讲》,并在其的指导下读运气七篇,接着学习《伤寒钤法》,熊宗立的书,后来就是《天元玉册》《太乙》《奇门》《六壬》《周易参同契》,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天书。即便如此《内经》中对四时脉法的论述对当时的我来讲还是模糊的,不可触及的。

《内经-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预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移精变气论篇》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进。

《平人气象论篇》:“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平心脉来,累累如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如操带钩,曰心死。

《玉机真脏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着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脏气法时论》:夫邪气之客于身,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邪气脏腑病行第四》:*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大,小,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是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

鉴于以上内经原文对四时脉法的描述来看,该脉法的临床应用是精准的,近乎标准一样精准。如果掌握四时脉法并运用到临床,就不会出现三个大夫看同一个病人而做出三种不同的诊断。(举例:周某,男,71岁,丙子日,丙申时来诊。便溏6月余,日6-7次,面色*,舌红苔白腻,舌中苔*,脉诊:脾得肺脉,肝脉滑。为脾实病。患医院诊为慢性结肠炎经治疗无效。后两处寻中医诊治,一处说湿气重,一处说肾阳虚(病人自述)并服中药两月有余,病时重时轻,遂停药,来诊。方:附子15克(先煎),红参45克,干姜45克,白术45克,茵陈15克,生麦芽15克,五剂。二诊,不便溏,日2次。开附子理中丸善后。)

问题来了,内经理洋洋洒洒言之凿凿的对四时脉法论述甚多,总使人感觉把握不住或者说在临床中毫无用武之地,理论很完美,现实很骨感,使人备受打击。通过《玉机真脏论》《脏气法时论》《顺气一日分四时》我体悟到四时脉法的基本特点,即——天人合一,脉应四时变化。于是我继续读运气七篇,又重点读《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脏气法时论》《四时逆从论》《顺气一日分四时》《五十营》《营卫生会》《阴阳系日月》等。并试图在临床脉诊中的体会来印证她。于是我满怀希望的记录来诊病人的脉象,立春后春天的脉象,立夏后夏天的脉象,立秋后秋天的脉象,但没记录冬天的脉象。到秋天的时候我就发现四时脉法这样应用有点扯淡,会让人笑话的。然后又依据十天干来,东方甲乙木,为春,以验证四时脉法,一段时间后,发现还是有点扯根本不符合临床现实。在就根据《顺其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班为冬。那段时间我就不记录病人的了,而是自己摸自己的脉,常常11点半后睡觉,结果令人挺绝望,还是不对。

向外求!我读王叔和的《脉经》傅山的《脉诀阐微》敦煌医书中的《平脉略例》《玄感脉经》《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遗憾的是以上著作要不转述内经文,要不写的模棱两可似乎有意隐去其真意,最让人怀疑的是傅山的《脉诀阐微》。最后我无奈的发现一个事实,我不知道怎样来定四时,或者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四时。以当时我手头的资料来看我一度认为古人也不知四时,也可能是知道但不说。由此我做出来判断:四时脉法失传了。

自此我将精力放在了五运六气上,依路辉先生的著作进行了五运六气,伤寒论,伤寒钤法,辅行诀的系统学习上。并读《清静经》《道德经》。记得有段时间运用钤法于临床,获效颇佳,以至有几位病人在外传我看病时先算一卦,又说我看病前先看八字,人品坏的不给治病。我......

年夏天,确切的说是7月初我从武当山回来,在网上查找资料,一篇博主假如明天来临的关于五运与无形的文章吸引了我,然后我右翻看博主的其他文章,不得不说其中关于《伤寒》的文章分析的很透彻,简直分析到骨头里。等到我看见博主的三篇文章,《如何正确认识《六节脏象论》1,2,3》待反反复复研读几遍后,我感叹:我想,我知道什么是四时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