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太黏人,该怎么办 [复制链接]

1#

带孩子去公园玩儿,碰见一位妈妈抱着孩子在边上看其他小朋友玩,于是我们聊了几句。那位妈妈告诉我:“我们家孩子就是太爱我了,太依赖我了。”她尝试着鼓励孩子去玩,但是孩子就是不愿意去,眼神很复杂,有想去玩的渴望,也有对其他陌生孩子的恐惧。

另一个闺蜜,家里一直雇着保姆,家人们都对保姆很满意,因为孩子很依恋保姆。但是闺蜜会经常跟我说“我家宝贝出门都要保姆跟着,保姆不在他就很不安。”

孩子的黏人与分离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有这样子的错觉:妈妈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保姆对孩子越好,孩子就越离不开保姆。

因此,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黏着自己,以满足自己被孩子深爱的心理需求。

于是我们会发现,很多小朋友嘴上一直挂着“妈妈,妈妈”,一旦看不到妈妈了,就会哭闹,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几乎会出现在每个宝宝的成长历程中,比如刚上幼儿园的时候。

但是如果这种分离焦虑表现地过于激烈,且持续时间过久,那就说明宝宝严重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从何而来

依恋模式是一个关键因素。

宝宝与父母或照料者的依恋模式可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提出了依恋模式的分类理论。她认为,依恋模式分为一种安全依恋模式和三种不安全依恋模式。

安全依恋模式:父母情绪稳定,不会突然发怒或沮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得到父母的鼓励与照料。孩子觉得父母会永远守护自己,即使有时不在身边,但是他们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回来,并给自己足够的照料。

回避型依恋模式:父母在身边时,宝宝与父母没有什么交流;父母离开时,也不会表现出伤心的情绪。也就是说,宝宝对父母的反应和对陌生人的反应差不多。当父母对孩子的照料过多时,孩子对父母过度依赖的同时也会产生厌恶感,从而产生回避行为。

反抗型依恋模式:父母离开时,孩子表现得很伤心;当父母返回时,孩子又会表现出愤怒、反抗的情绪和行为,被抱着时会挣扎,推推打打,很难安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父母情绪不稳定,照料行为不一致造成的。

混乱型依恋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最大的不安全。当与父母重聚时,孩子会表现出茫然、混乱、矛盾的行为。这种现象往往是父母过于消极的照料方式造成的。

事实上,孩子们如果感受到的是充足的稳定的持久的爱,孩子更易建立从自我出发的安全感,更易适应陌生的环境,更易脱离他人的说教获得自己的经验。

因为持久的爱的行为会让孩子们知道父母或者其他依恋者只是暂时离开,不管他们去了哪里,那种爱都是恒久不变的。

换句话说父母越能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孩子越能正确地面对分离。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他鼓励母亲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并且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

我们爱孩子,不是把他养成笼中鸟,而是希望他离开我们也依旧可以独立生活,思维开阔、自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稳定的持久的爱

首先,父母应尽量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爱的质量不因情绪而打折扣。

如果父母情绪好时对孩子非常好,情绪不好时就一点点事情也猛烈地呵斥,孩子就会学会察言观色,用自己宝贵的童年时光去揣摩大人。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常常会有情绪和精神上的不安和焦虑,也就无法从自身建立安全感。

其次,不做“爱”与“不爱”的两面派。

有些父母会爱得很极端:我爱你时,你可以为所欲为,满足你的一切需要;我不耐烦时,便训斥你,吓唬你,以便你不给我添麻烦。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无法得到稳定的爱,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爱”会变成“不耐烦”。从他的经验看,爱都是转瞬即逝的,都是短时间的。因此他无法习得爱的能力,他从本质上就不相信爱。

第三,将孩子的行为与孩子本身区别开。

当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会指责孩子“笨”,“我不喜欢你了”等等。这些指责在孩子看来,是在说“你很差,你不值得父母这么爱你”。但其实,犯错是正常的,没有犯错就不会有成长。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我虽然很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的行为。”这样,孩子不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们爱孩子的行为都基于两点:第一点是自己的成长经验,就是复刻自己父母的行为。第二点就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比如我们的父母说不要让孩子哭,哭会得疝气等等,甚至有传言将儿歌“我家有个夜哭狼”贴到门口,让过路的人念,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不哭。有些父母不让孩子哭,孩子一哭就想尽办法,或哄或训,就为了制止哭。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会让孩子习得错误的情绪调控方式。

也因为如此,孩子大量的自发行为被制止了。

孩子一岁半想自己吃饭,但是父母嫌吃得慢嫌弄得乱就喂孩子吃。孩子四岁了依旧想让父母喂。这时父母却又会嗔怪:“你都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吃饭。”

......

......

孩子的成长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

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慢慢放手。

但想让孩子在放手之后可以有独立应对世界的能力,就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做一个情绪稳定,能正确捕捉到孩子的需求并及时满足,但又不过度照料的家长,让孩子能够安心地适应环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文字

文羊子川

编辑

阿里巴巴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