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定讲课方向:
1.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
2.腹股沟疝有关的术前准备。
3.各种疝气手术方式的选择。
课前复习内容:
1.腹股沟疝的定义。
2.腹股沟区的解剖。
3.腹股沟疝形成的原因。
3.腹股沟疝的常见分型。
注:本文参考资料为五年制九版教材和八年制三版教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需了解更多腹股沟疝的相关知识,请翻阅科室相关藏书,记得及时归档哈。腹股沟疝相关的定义教材中疝的定义比较明确,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者后天形成的薄弱点、损伤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科室收治的疝气病人中以腹股沟疝最常见,同时也见过不少切口疝、白线疝、食管裂孔疝。正因为腹股沟疝是疝外科最常见的一个病种,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腹股沟疝属于腹外疝的一种,要明确诊断腹外疝必须要满足腹外疝的定义,腹腔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向体表突出。如果突出的内容物不在腹膜壁层所形成的疝囊内,就不能叫做腹外疝,而称内脏突出。两本教材重点介绍的都只是腹外疝,既然有“外”,自然有“内”。对于腹内疝教材也有明确的定义,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而形成。在嵌顿疝中有一种特殊的疝—逆行性嵌顿疝,因为教材对腹内疝的介绍并不多,所以很多同学误认为逆行性嵌顿疝为腹外疝。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在某次做错题后,看到同学们的讨论和查阅一些资料后,才知道其实它属于腹内疝。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外被盖、疝囊和疝内容物组成。疝囊由疝囊颈和疝囊体组成,疝囊颈是疝囊比较狭窄的部位,是疝环所在部位,也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也称疝门,亦是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通常以疝门作为命名依据,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疝内容物以小肠最多见,大网膜次之。腹股沟疝相关的解剖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由浅至深,有一下各层: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之分,前者与后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的疝内容物经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经过,由此可知,男性斜疝经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浅环突出后进入的部位就是阴囊了。同时根据这个定义又可推断出,凡是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的疝,都应该为斜疝。
直疝不经深环进入腹股沟管,直接经直疝三角向前突出而形成。直疝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海氏三角),明确其三条边界有助于诊断,其内界为腹直肌的外侧缘,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其外界为腹壁下动脉。
详细了解腹股沟管区的解剖结构,对腹股沟疝的学习非常有帮助。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成人长度约为4~5cm,大小一般可以容纳一指尖。以深环为起点其走向为:由外向内、由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其前壁有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外1/3),后壁有腹橫筋膜、腹膜,腹股沟镰(内1/3)、上壁有腹内斜肌、腹橫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有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
腹股沟管的四个壁内容比较多,可通过这个口诀加强记忆:前壁内外斜,后壁横膜镰,上有内斜弓,下有两韧带。
腹股沟疝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是腹外疝最常见的两个原因。
腹壁强度降低: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疝因发育不全也可形成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也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因素。④另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等可能与腹外疝的发生有关。
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慢性慢性便秘、排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哭啼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腹内压长期或瞬间增高是引起腹外疝的诱因。正常人虽然有时也会出现腹内压增高,但是腹壁强度正常的话,并不会发生腹外疝。
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紧贴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则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较左侧晚,鞘突闭锁也较晚,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1.易腹性疝:因为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故其症状体征也比较轻微,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体查时,我们可以用手按肿块并嘱病人咳嗽,可很容易感觉到膨胀性冲击感。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者不能完全回纳,但是又不会引起严重的症状。疝内容物反复突出,导致疝囊颈受摩擦而损伤,并产生粘连是导致疝内容物不易回纳的常见原因。这种疝的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其特点就是胀痛程度较易复性疝稍重一点和疝内容物不容易回纳。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难复性疝中有一种特殊的疝—滑疝,它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多见于右侧。滑疝基本上都是病程比较长久的疝,因疝长期移动,导致疝囊颈周围结构疏松,以致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行而形成疝囊壁的一部分。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很容易将滑入疝囊的盲肠或乙状结肠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3.嵌顿性疝:此类疝的疝囊颈多较小,当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的情况发生时,疝内容物强行扩张疝囊颈进入疝囊,之后因疝囊颈的弹性回缩,将疝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疝主要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者用手推送都不能使其回纳。如果嵌顿内容物是大网膜,疼痛还稍微轻一点;如果嵌顿内容物是肠袢,不但疼痛明显,还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嵌顿性疝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发展为绞窄性疝。
4.绞窄性疝:嵌顿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膜受压不断加重,最终血供完全阻断,即形成绞窄性疝。这种疝的临床表现往往都比较重。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故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存在者,不可认为是病情好转。
5.直疝:常见于年老天体弱者,病人直立行走时,在直疝三角区出现一个半球形肿块,并无疼痛或其他症状。直疝疝囊颈宽大,疝内容物又直接从后方向前顶出,故平卧后疝块多能自行消失,不需用手推送复位。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或大网膜。
总结
好了,课前预习部分就这么多。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记得一定要翻阅教材和相关专业书。由于只有半天的预习时间,同时为了配比较理想的图片,用于查阅资料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足,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在文末留言补充。
由于文章连续性关系,没有将直疝和斜疝的完整鉴别写出来,建议翻阅书籍好好复习,相信通过本文腹股沟区解剖的预习,很容易将两者相鉴别。
关于腹股沟疝的术前准备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将会在本次小讲课之后后重新推文补充,欢迎同学们在此进入医学资料墙查看。
最后谢谢大家用心读完此文,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再看一键四联。
爱分享的抚医人
觉得可以的话,给小编加个鸡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