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60627/4885172.html小儿脐疝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外科李锴定义
小儿脐疝,俗称"气肚脐",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脐疝是一种发育缺陷,为婴儿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性别间无差异,未成熟儿中显著增加,尤其在体重低于g的婴儿中占75%。脐疝在某些特殊疾病中发病率增高,如先天愚型等。脐疝的自愈率很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极少延至学龄期。
病因
脐疝发生的原因与脐部的解剖特点有关。在胎儿期,脐环下半部通过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上部通过脐静脉,婴儿出生后,这些管道随即闭塞而变成纤维索,与脐带脱落后的瘢痕性皮肤相愈合,因此该部是一薄弱区。脐疝的形成还与腹壁肌肉的发育有关,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这就使脐疝更容易产生。在上述的条件下,各种使腹腔压力增高的原因,如用力、啼哭、咳嗽或便秘等腹压骤增的情况下,都能促使腹腔内容物经未愈合的脐环外突而形成脐疝。
多见于出生后40-50天左右的婴幼儿。1岁以下婴儿,脐疝直径大都在1~2cm以内,年长儿童由于疝的长期外突,疝囊和皮肤均有扩张,直径可达3~4cm。疝囊为突出的腹膜憩室,其外仅有皮肤覆盖,腹膜与皮肤深层及脂肪组织有粘连。突出的内脏多为大网膜或小肠,囊壁与其内容之间一般无粘连。
临床表现
脐疝主要临床表现是在脐部形成向外突出的肿物,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直径一般很少超过4厘米,肿物的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者回纳人腹腔,并伴有咕咕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折,以上为典型的脐疝。肿物有时较大,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于是又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是创伤所致,小儿脐疝有可能并发破裂,但极其罕见。
大多数家长很关切脐疝肿物的大小,他们认为肿物越大病情越重,而医生则更看重脐环直径的大小,当脐疝肿物还纳后,您可以用示指轻轻向脐中心探入,这时可以触到腹壁上有一缺损,通常仅容示指尖通过(直径不足1厘米),如果脐环过大,则愈合的时间会偏晚;脐环较小,虽然有利于早痊愈,但增加了脐疝嵌顿的机会。以指端压迫突出脐疝回纳入腹腔,有时可以听到气过水声,压迫时小儿无任何痛苦。以指端深入脐孔内,可以清楚地触及脐环边缘,并可估计其直径。小儿咳嗽或哭闹时,指端感到明显冲击。患脐疝的小儿一般无痛苦,也不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个别小儿有局部膨胀的不适感。
与腹股沟斜疝不同,绝大部分脐疝儿并无其他不适,偶有消化不良或肠痉挛,只是少数可能发生疝气嵌顿,即疝出的肠管被卡在脐环处。此时疝出的肿物变硬,有触痛,还纳受阻;病儿阵阵哭闹,常有呕吐,腹部X线片有肠梗阻征象。遇此情况医院就诊,以防被卡住的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还有少数病儿属于非典型的脐疝,膨出的肿物在脐的上方或下方,甚至在原脐的旁侧,这些都很少见。
治疗
婴儿脐疝绝大多数皆可自愈,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发达,疝孔常能逐渐狭窄而闭合,一般发生在1~2岁,甚至到3~4岁仍可指望自愈。脐环的大小与自愈的可能性有关:一般脐孔直径在1cm左右者,不做任何处理皆能自行闭合。但脐孔直径在2cm以上者,特别是有增大趋向的病例,自愈的可能性较小。脐疝的治疗常规是2岁以下可暂不处理;2岁以上,小的脐疝,可试行保守疗法3~6个月;如果不闭合、即施行手术治疗;脐环直径大于2cm者,建议早期施行修补手术。
对于暂不需要手术的患儿,为预防脐疝外伤破裂、促进愈合可用脐疝带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曾有人主张用钱币压迫或绷带扎紧,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婴儿的腹部呈圆形,绷带过紧会造成局部皮肤坏死,钱币压迫外突的脐孔和绷带紧扎法,不能达到辅助自愈的目的,因为小儿腹部呈球形,绷带逐渐滑脱,不能保持其位置,而且仅平面压迫疝口,故脐环仍敞开。脐疝患儿因其他原因(如斜疝)手术而要全身麻醉者,可与家属商榷是否同时修补脐疝。
手术治疗:
(脐疝修补术)绕脐疝至上或下做半圆形皮肤切口,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两侧筋膜上的脂肪组织,显露疝囊,切开疝囊腔,切除疝囊。缝合腹膜关闭腹腔,牢固缝合两侧筋膜缘缝合皮下皮肤,用消*纱布覆盖。脐疝修补术简单,疗效良好,而且保留了脐的正常外貌,较脐切除术要优越得多。脐疝修补后常规需要用腹带进行保护。(腹腔镜下脐疝修补术)微创、恢复快,且可同时明确和治疗肠道畸形(梅克尔憩室)、腹股沟斜疝等。
本周节目预告:
12月28日产后饮食指导产后康复科*燕飞
12月29日小儿脐疝外科李锴
12月30日孕期常见问题及应对技巧孕妇学校贾春梅
12月31日分娩的决定因素产二科成立红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