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玉兴教授专栏本草纲目摘编峻下逐水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费用高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7751079.html

《本草纲目》

峻下逐水药摘编

甘遂

草部第十七卷“甘遂”条

苦,寒,有*。

《别录》曰:甘,大寒。普曰:神农、桐君:苦,有*。岐伯、雷公:甘,有*。元素曰:纯阳也。之才曰: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本经》

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别录》

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甄权

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时珍

宗奭曰: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

元素曰:味苦气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不可轻用。

时珍曰: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泄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但中病则止可也。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刘河间《保命集》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又王璆《百一选方》云: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用甘遂末,水调敷肿处,即浓煎甘草汁服,其肿即散。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清流韩咏病脚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京大戟

草部第十七卷“大戟”条

苦,寒,有小*。

《别录》曰:甘,大寒。权曰:苦、辛,有大*。元素曰:苦、甘、辛,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时珍曰:得枣即不损脾。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恭曰:畏菖蒲、芦苇、鼠屎。《大明》曰: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蛊*,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本经》

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便。《别录》

泻*药,泄天行*病温疟,破癥结。《大明》

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堕胎孕。甄权

治隐疹风,及风*脚肿,并煮水,日日热淋,取愈。苏颂

成无己曰: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

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

时珍曰: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陈无择《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有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而复云痘疮变黑归肾一证,用百祥膏下之以泻肾,非泻肾也,泻其腑则脏自不实。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大戟能行水,故曰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窃谓百祥非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其肝也。大戟味苦涩,浸水色青绿,肝胆之药也。故百祥膏又治嗽而吐青绿水。夫青绿者,少阳风木之色也。仲景亦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干呕胁痛,非肝胆之病乎?则百祥之泻肝胆也,明矣。肝乃东方,宜泻不宜补。况泻青、泻*皆泻其子,同一泻也。何独肾只泻腑乎?洁古老人治变黑归肾证,用宣风散代百祥膏,亦是泻子之意。盖*胜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证。泻其风火之*,所以救肾扶脾也。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者,非也。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陷伏之邪*尔。

芫花

草部第十七卷“芫花”条

辛,温,有小*。

《别录》曰:苦,微温。普曰:神农、*帝、雷公:苦,有*。扁鹊、岐伯:苦。李当之:有大*,多服令人泄。之才曰: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本经》

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肉*。根:疗疥疮。可用*鱼。《别录》

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寒痰,涕唾如胶,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甄权

疗咳嗽瘴疟。《大明》

治水饮痰澼,胁下痛。时珍

时珍曰:张仲景治伤寒太阳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若表已解,有时头痛出汗,不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小青龙治未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所谓开*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莝法也。夫饮有五,皆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流于肺则为支饮,令人喘咳寒热,吐沫背寒;流于胁下则为悬饮,令人咳唾,痛引缺盆两胁;流于心下则为伏饮,令人胸满呕吐,寒热眩运;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肥忽瘦;流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胕肿。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陈言《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杨士瀛《直指方》云:破癖须用芫花,行水后便养胃可也。

好古曰:水者,肺、肾、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腰脚;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若误投之,则害深矣。芫花与甘草相反,而胡洽《居士方》,治痰癖饮癖,以甘遂、大戟、芫花、大*、甘草同用。盖欲其大吐以泄湿,因相反而相激也。

商陆

草部第十七卷“商陆”条

辛,平,有*。

《别录》曰:酸。权曰:甘,有大*。忌犬肉。《大明》曰:白者苦冷,得大蒜良。赤者有*,能伏硇砂、砒石、雌*,拔锡。恭曰:赤者但可贴肿,服之伤人,痢血不已杀人,令人见*神。张仲景曰:商陆以水服,杀人。杲曰:商陆有*,阳中之阴。其味酸辛,其形类人。其用疗水,其效如神。

水肿疝瘕痹,熨除痈肿,杀*精物。《本经》

薄切醋炒,涂喉外,良。甄权

通大小肠,泻蛊*,堕胎,熁肿*,敷恶疮。《大明》

弘景曰:方家不甚干用,惟疗水肿,切生根,杂生鲤鱼煮作汤服。道家乃散用之,及煎酿服,皆能去尸虫,见*神。其实子亦入神药。花名芴花,尤良。

颂曰:古方术家多用之,亦可单服。五月五日采根,竹篮盛,挂屋东北角阴干百日捣筛,井华水调服,云神仙所秘法也。

时珍曰:商陆苦寒,沉也,降也,阴也。其性下行,专于行水,与大戟、甘遂,盖异性而同功,胃气虚弱者不可用。方家治肿满、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肿消。又治湿水,以指画肉上,随散不成文者。用白商陆、香附子炒干,出火*,以酒浸一夜,日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或以大蒜同商陆煮汁服亦可。其茎叶作蔬食,亦治肿疾。

嘉谟曰:古赞云:其味酸辛,其形类人。疗水贴肿,其效如神。斯言尽之矣。

牵牛子

草部第十八卷“牵牛子”条

甘,寒,有*。

权曰:甘,有小*。诜曰:多食稍冷。杲曰:辛热雄烈,泄人元气。《大明》曰:味莶。得青木香、干姜良。

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利小便。《别录》

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虚肿,落胎。甄权

取腰痛,下冷脓,泻蛊*药,并一切气壅滞。《大明》

和山茱萸服,去水病。孟诜

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李杲

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达命门。时珍

宗奭曰:牵牛丸服,治大肠风秘壅结。不可久服,亦行脾肾气故也。

好古曰:牵牛以气药引则入气,以大*引则入血。利大肠,下水积。色白者,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破血中之气。

震亨曰:牵牛属火善走,黑者属水,白者属金。若非病形与证俱实,不胀满、不大便秘者,不可轻用。驱逐致虚,先哲深戒。

杲曰:牵牛非《神农》药也。《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气,利小便,治下注脚气。此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也?凡用牵牛,少则动大便,多则泄下如水,乃泻气之药。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壮,所谓苦寒安在哉?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湿气不能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盖牵牛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火能平金而泄肺,湿去则气得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今不问有湿无湿,但伤食或有热证,俱用牵牛克化之药,岂不误哉?况牵牛止能泄气中之湿热,不能除血中之湿热。湿从下受之,下焦主血,血中之湿,宜苦寒之味,反以辛药泄之,伤人元气。且牵牛辛烈,比之诸辛药,泄气尤甚,其伤人必矣。《经》云:辛泄气,辛走气,辛泄肺,气病者无多食辛。况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是胃气不行,心火乘之。肠胃受火邪,名曰热中。脾胃主血,当血中泄火,以*芩之苦寒泄火,当归身之辛温和血,生地*之苦寒凉血益血,少加红花之辛温以泄血络,桃仁之辛温除燥润肠。仍不可专用,须于补中益气泄阴火之药内加而用之。何则?上焦元气已自虚弱,若反用牵牛大辛热气味俱阳之药,以泄水泄元气,利其小便,竭其津液,是谓重虚,重则必死,轻则夭人。故张文懿云:牵牛不可耽嗜,脱人元气。见人有酒食病痞者,多服牵牛丸散,取快一时。药过仍痞,随服随效,效后复痞。以致久服脱人元气,犹不知悔也。张仲景治七种湿热,小便不利,无一药犯牵牛者。仲景岂不知牵牛能泄湿利小便乎?为湿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之药,泄上焦太阴之气。是血病泻气,使气血俱损也。《经》云:毋盛盛,毋虚虚,毋绝人长命,此之谓也。用者戒之。白牵牛亦同。

时珍曰:牵牛自宋以后,北人常用取快。及刘守真、张子和出,又倡为通用下药。李明之目击其事,故著此说极力辟之。然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之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中矣。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重,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消*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消*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呤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牵牛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人所不知,惟东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上焦阳虚天真丹,用牵牛以盐水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纸,官桂诸药,深得补泻兼施之妙。方见《医学发明》。又东垣治脾湿太过,通身浮肿,喘不得卧,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牵牛为君。则东垣未尽弃牵牛不用,但贵施之得道耳。

巴豆

木部第三十五卷“巴豆”条

辛,温,有*。

《别录》曰:生温熟寒,有大*。普曰:神农、岐伯、桐君:辛,有*。*帝:甘,有*。李当之:热。元素曰:性热味苦,气薄味厚,体重而沉降,阴也。杲曰:性热味辛,有大*,浮也,阳中阳也。时珍曰: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别录》言其熟则性寒,张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同用泻入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王充《论衡》云:万物含太阳火气而生者,皆有*。故巴豆辛热有*。之才曰:芫花为之使。畏大*、*连、芦笋、菰笋、藜芦、酱、豉、冷水,得火良,恶蘘草,与牵牛相反。中其*者,用冷水、*连汁、大豆汁解之。

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蛊疰邪物,杀虫鱼。《本经》

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蛇虺*。可炼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神通。《别录》

治十种水肿,痿痹,落胎。药性

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杀腹脏虫,治恶疮瘜肉,及疥癞疔肿。《日华》

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元素

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时珍

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震亨曰:巴豆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元素曰:世以巴豆热药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肠胃郁结也。但郁结虽开,而亡血液,损其真阴。

从正曰:伤寒风湿,小儿疮痘,妇人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剂小耳。岂知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耗却天真,留*不去,他病转生。故下药宜以为禁。

藏器曰:巴豆主癥癖痃气,痞满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顷腹内热如火,利出恶物。虽利而不虚,若久服亦不利。白膜破者不用。

好古曰: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张仲景治百病客忤备急丸用之。

时珍曰: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辅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续随子

草部第十七卷“续随子”条

辛,温,有*。

妇人血结月闭,瘀血癥瘕痃癖,除蛊**疰,心腹痛,冷气胀满,利大小肠,下恶滞物。《开宝》

积聚痰饮,不下食,呕逆,及腹内诸疾。研碎酒服,不过三颗,当下恶物。《蜀本》

宣一切宿滞,治肺气水气,日服十粒。泻多,以酸浆水或薄醋粥吃,即止。又涂疥癣疮。《大明》

颂曰:续随下水最速。然有*损人,不可过多。

时珍曰:续随与大戟、泽漆、甘遂茎叶相似,主疗亦相似,其功皆长于利水。惟在用之得法,亦皆要药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