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一例外感引发重症纯中医方案急救的回顾与思考
医案回顾
因老家隔壁县城莱西县出现新冠疫情,我市也紧急开始全员核酸检测,第一轮核酸因人员安排,物资调配,流程磨合等问题于室外晚8点等候至晚11点,因平素体弱,未预料等候时间久衣着过单薄受凉(3月中旬老家夜间的温度仍然很低),后于子时12:00前后出现脐痛,怕冷,手足背冷,自服姜汤无效,并逐渐出现腹泻,呕吐,冒大量冷汗,卧床昏困欲睡,不欲睁眼,乏力,精神差,苔薄白润,听完诉说心知此是寒中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证并有亡阳证之虞,凌晨两点左右
附片30桂枝30人参15生姜60吴茱萸30干姜15
炙甘草15炒白术15茯苓15葫芦巴15肉桂20葱白一根
白芍12小茴香10
因家中有暖宫贴和烤灯,嘱用烤灯温烤足底,暖宫贴贴敷肚脐(神阙)、关元,大椎,内关、足三里、后背脊柱一条线。
因于急救,药不分先煎后下,所有药一起下锅,开锅十分钟后开始少量频服,五分钟至十分钟喝一小口,服药一小时后无冷汗,余证仍在,手足背冷,活动恶心,吐清稀白痰涎,遂知此时少阴之阳已回,阳气归根来复,此时无亡阳之虞,当此时易开门逐狗之法,因虑少阴之邪不能尽克复,仍以上方加葛根30g,少量频服并加服藿香正气丸,煎服至凌晨六点,电话告知上述不适仍存在,并出现服药后嗝逆,呕吐清稀白痰涎较多较频,活动后恶心症状,思此时为凌晨,朝阳欲起之时,怎奈邪盛正衰,阳气鼓荡不起并有因邪气消磨溃败之势,知此时原方药势过于偏里,虽加葛根及藿香正气丸以期运转中焦驱邪于太阳之外,但是力有不逮,唯有另拟新方:
桂枝30半夏20茯苓15苍术20石菖蒲15山楂15
小茴香15砂仁20人参10陈皮15白芷15厚朴10
藿香20川芎6紫苏15附片30肉桂20丁香6
吴茱萸20柴胡10干姜20葛根20枳壳6甘草10
葫芦巴30生姜30大枣10大米10小米10
本方仍采取药不分先煎后煎,所有药一起下锅,开锅十分钟后少量频服方法,此方于七点十分开始服用,少量频服半碗后,诸证采用隔半小时服用半碗方法,服用至约两碗,到上午十点左右诸证全无,总历时不到半日,后以糜粥淡养身体。
思考
素体阳虚之人,外感风寒有寒中三阴的几率,临床中可有寒邪入里直中三阴并病,二阴合病,独中一阴者,不可轻视外感之伤寒温病,伤寒不可拘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挨次传经之说,本案因时期特殊,医院就诊需要先核酸检测才能就诊,期间耽误时间会较多,又限于老家医疗条件及水平,遂采用纯中医治疗方式,本案起于伤寒,治疗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复盘深思,故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
关于本案寒入三阴的思考
伤寒论条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郑钦安《医理真传.伤寒六经提纲病情》: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叙述简单有抓主证之意,但欲寐是形容人的精神萎靡,似睡非睡的一种精神状态,陆渊雷说:少阴病者,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故素体阳虚之人是容易见到的。
《医理真传.伤寒六经提纲病情》: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刘邵武在《三部六病传讲录》中将太阴病归结为里阴病,以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为纲领证,在里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太阴虚主要表现在小肠,小肠吸收功能降低,则出现腹满,为太阴病的核心证。胃肠道的水液贮留,就会产生两大证候,上吐下泻,胃肠蠕动失利,则出现时腹自痛,故并列为太阴病的纲领证。
本案病人由苔薄白润可知此时必为阴证,有昏困欲睡,不欲睁眼,乏力,精神差,符合少阴病但欲寐的症候表现,怕冷,手足背冷,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少阴病者若有心腹动悸者,可见背恶寒症候,这是邪盛正衰,不能温煦的一个表现,腹泻,呕吐,脐痛,符合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的太阴里阴病。
关于厥阴病,历来争议比较多,原文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历代部分医家以此条为厥阴病提纲,陆渊雷曾在《伤寒论评释》中专门予以驳斥,但是他的学术思想认为不应该有厥阴病,这不符合中国古代三阴三阳的对立统一理论。李克绍在《伤寒解惑论.厥阴病串讲》中对于厥阴与厥阴病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厥阴又称一阴,意思是三阴中的最后,其阴气于三阴为最少,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称为"两阴交尽"。但是阴阳是互为消长、互为进退的,两阴交尽之际,就是一阳初生之时。厥阴是阴阳的转折点,涵有阴尽阳生、阴中有阳的含义。把阴中有阳结合到人体,最适合于说明肝和心包二脏。因为肝和心包,都藏相火,正是阴中有阳,阴中之阳,贵在敷布,贵在条达,尤其贵在生生不息。厥阴之脏既然是肝与心包,所以肝或心包病的各种不同症状,就是厥阴病的不同类型。《灵枢·经脉篇》“心包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由此可知:厥的病机是阴阳之气不能顺畅的交接,表现的症状为手足逆冷,这都是对厥的病理的论述。刘邵武将条列为厥阴病的主治,以条文为厥阴提纲,则厥阴病当有五证,各证所主的病机分别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除了以上五证以外,最后一句:下之,利不止,反映厥阴病本身可见下利,说明厥阴病是有一种中下二焦阳虚,寒邪承袭引起的特殊型的,被误下则其证更重,所以可以出现利不止的情况,本案病人有手足冷(厥),腹泻(下利)也符合厥阴病的病机。
关于亡阳证的问题
伤寒论条文: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元阳亡失于外,出现脉微欲绝,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或下利清谷等,谓之亡阳。亡阳证在教材中描述的临床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浮数而空。
本案为三阴病,同时证见冒大量冷汗,怕冷卧床昏困欲睡,不欲睁眼(恶寒踡卧),手足背冷(四肢厥冷),腹泻(下利清谷),由诸证可判断此时已有亡阳证之虞,亡阳可见死证,刘元宾在《伤寒括要》中讲:四逆脉来沉细弱,若过三日命应终,便是言此证之凶险,*元御在《伤寒悬解》中将伤寒条文-归纳为少阴亡阳死证并详加分析。由此可见病之于亡阳阶段基于古代医疗条件可谓半生半死。
一方回顾与分析
伤寒论条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结合条文可知此病之治当先回阳救逆,留人才能治病,法不出四逆辈,因手足背冷(四肢厥冷),腹泻(下利清谷),肚脐痛(腹痛)俱见,故通脉四逆汤当为首选之剂,光明版教材言通脉四逆汤有破阴回阳,通达内外的功效,通脉四逆汤较四逆汤倍用干姜,处方何以干姜未加量,加吴茱萸故,结合及条可知吴茱萸汤善治浊阴上逆之呕吐,而《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本草汇言》:吴茱萸,开郁化滞,逐冷降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或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或关格痰聚而隔食隔气,或脾胃停寒而泄泻自利,或肝脾郁结而胀满逆食,或疝瘕弦气而攻引小腹,或脚气冲心而呕哕酸苦,是皆肝脾肾经之证也,吴茱萸皆可治之。历家本草皆言吴茱萸有较好止腹痛,降逆止呕,散腹中冷气的作用,所以重用吴茱萸30g。
条言下利与白通汤,因此方有破阴回阳,宣统内外之功效,《长沙药解》言其治少阴下利。以寒水侮土,清气下陷,而为泄利,姜、附温水土之寒,葱白升清气之陷也。故于方中加葱白1根(家中仅剩一根),江尔逊曾于书中记载其先师曾传其脐痛速效方,云以此方治脐痛40余年,无不迅速止痛,脐痛速效方:葫芦巴15g附片15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2g生姜15g小茴香6g。因此病腹痛专为肚脐痛,故加此方。
亡阳证,津液强脱,有休克之虞,而人参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效,此时加入正当其时。
方中为什么要加桂枝?因邪之来路亦为邪之去路,本病从外感伤寒中来,遂以加一味桂枝于方中,法桂枝汤意,以期达到开太阳的目的。
关于回阳救逆时附子剂量的把握,附子这味药,生附片,蒸附片,黑顺片,炮天雄,炮附片,淡附片,包括其乌头科同属的川乌草乌均曾用过,从3-5g的小剂量使用,到15-30-60-75-90-的大剂量我均有使用过,个人经验,生附片即使久煎2小时依然是有*性的,用量过大会出现消化道溃疡,云南附子效果不稳定,汉中附子亦比云南货安全性高,附子还是要用江油的道地货,黑顺片胆巴含量太高,即使浸泡后再入药煎煮,药喝起来也齁得慌,口感太差,高渗盐入肠道还会引起腹泻,附子超大剂量使用应与病情处方相合,结合病人体质,不宜过于追求火神风格,不知其要,贻害无穷,本案所用附片为江油道地药材,不麻口蒸附片,不麻口意味此时乌头碱含量已在安全范围内,附片用破壁机打碎以期更好地溶出有效成分,亡阳证为急症,急救时要争分夺秒,尽量缩短时间,遂煎煮开锅十分钟便采用小口频服的方法。
徐书言治病当构建以脉诊-经方-时方验方-专病专药的治病体系,我深以为然,因不能脉诊,遂以经方为筋骨,时方验方为血肉,专病专药为力量之着力点,故书处方:附片30桂枝30人参15生姜60吴茱萸30干姜15炙甘草15炒白术15茯苓15葫芦巴15肉桂20葱白一根白芍12小茴香10。
条:背恶寒者当温之,故用烤灯温烤足底涌泉穴,暖宫贴贴敷肚脐(神阙)、关元,大椎,内关、足三里、后背督脉(脊柱一条线)。
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说明少阴病如果要好的话,应该在子(23~1点)至寅(3~5点)这个时间段,本病于凌晨两点多得知情况并处方开药,服药一小时后无冷汗,时间大概在三点半左右,无冷汗说明津液已固,阳气归根来复,此时无亡阳之虞,时间上也比较符合少阴欲解时。
冷汗不出后,何以仍用一方?当时考虑阳气虽归根来复,无亡阳之危险,虑其未固不敢撤方,仍以一方打底,加葛根以期加强驱邪目的,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藿香正气散治疗伤寒头疼,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等症;此药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将上泛之浊阴以湿邪论治,然终究是力量太弱,力有不逮,浊阴上逆阻于太阴而不得出,故果断转用二方。
二方回顾与分析
疾病治疗时,要“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要多想几步后面的传变演化及治疗,故在一方开出后便思考后面的疾病传变之路以及治疗方法。
此时症状:手足背冷,怕冷,嗝逆,活动恶心,吐清稀白痰涎,脐痛,腹泻,呕吐,卧床昏困欲睡,不欲睁眼,乏力,精神差。
病虽无亡阳之虞,然仍在三阴,且浊阴上逆客犯太阴,故出现活动恶心,吐清稀白痰涎,证见嗝逆,说明此时阳气鼓荡不起并有因邪气消磨而至脾土溃败之势。李可讲治病要扶阳气,保胃气,救肾气,程钟龄于《医学心悟》开篇反复强调胃、神、根三字。大病,急危症在治疗时要牢牢守住胃神、脉神,这是治病的基础,留人才能治病,此时若中焦之脾胃衰败则诸事休矣,必需牢牢护住中焦方能转危为安,转变思路,故采用扶阳医学附子桂枝合用法,运转三阳并取陈修远午时茶之意合方加减处方。
本病于上午十点左右诸证悉除,较符合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9~11点)至未(13~15点),说明本病最后邪去之路仍为太阳,较符合古人讲的邪之来路亦为邪之去路。
那些经书声声,那些梵音之美,一念之差便是巧言令色。
那些慈悲深处,那些医方明明,偏偏最难医治是人心。
那些纠结,何尝不是贪心,两头都想抓住。
那些不得已,不过是连自己也想骗的借口。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诸方所合,皆有内涵
文字/战东明
I版权声明:○本文仅为普及中医知识,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I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