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见过凌晨2点的杭州吗此刻,城市守夜人 [复制链接]

1#

记者郑晖葛玲燕

夜幕已至,行人归家。喧闹的一天落下帷幕,但许多人的一天才刚刚开始。夜幕中,他们守护安全、抢救生命、消防灭火、运送旅客……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坚守,才保障着我们每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白天;正是这一份份守护,让清冷的夜晚显得幸福而温暖。

这些夜色掩映下的风景,这些昼夜颠倒的生活,这些黑夜里的人和事,不间断地为这座城市注入生命力。我们去揭开这群“城市守夜人”的生活一角,窥见整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

城市,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路公交车:都市夜归人

这是一趟深夜的公交车,坐着一些深夜赶回家的人。

初夏的夜晚,小雨淅淅沥沥。

路公交车,从武林广场出发,行至环城北路、艮山西路后在新塘路南下,之后沿着秋石高架、复兴路、之江路西行,经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之后,最终到杭州公交汽六分公司,只要不堵车,全程75分钟,途经42个站,一个来回57公里。

这条路,王非走了16年。

事实上,在王非的职业生涯中,他开过路、路、B线,如今他既开日间的4路,也开夜晚的路。

都市夜归人

最后固定在路,也许是一种缘分。这么多年来,无数的人在他的车厢里上上下下,他们各有各的故事。

5月14日零点,王非检查完车辆,坐上驾驶座,准时出发。

夜班公交车的大多乘客集中出现在前半夜,百分之七八十是代驾司机,其次是下班的服务员,以及晚归的年轻人。许多人白天在市区工作,晚上回稍远的家。42个站像一条线,串起了这个城市从市中心往西南面的商场、学校、景区以及居民区。

这一天下着雨,起点站有6个人上车。车厢里,空出来的座位,让忙碌了一天的“夜行者”有了稍许惬意和舒适的时光。

其中,有两人是滴滴代驾司机。他们上车后,把折叠小车放在身边,卸下重重的黑色背包,挪到胸前抱着,然后掏出手机摆弄着。屏幕上有游戏,有短视频,最多的是代驾软件的接单页面。

小林上车后挑了一个离下车门最近的位置。他今年31岁,在杭州兼职做代驾司机还不到一年。“今天下着雨,生意不算太好,接了4单,赚了两百多,已经很满足了。”小林一家四口在杭州生活,只要不分开都不算辛苦,“我要赶紧回家,孩子等着我呢。”车稳步开着,小林关掉了接单页面,望向窗外。

同样是代驾司机的覃大哥,今晚也接了四单,却不怎么满足:“今天的4单,质量都比较一般。”他所说的“质量”,是指单子的性价比,又快又有钱赚的单子才算“质量好”。他曾经一天接过12单,特别开心。但苦的时候也有,“特别怕到那种偏远的没有公交车回来的地方,曾经骑车回来就用了两小时,至今难忘。”覃大哥咧嘴笑笑,深重的抬头纹下,是他对生活的向往,让人心生柔软。

行至闸弄口新村站,上来一位大姐,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她姓林,刚从温州坐高铁回杭州。“这么晚了,有夜班车可以坐真好,能省就省点儿。”林大姐是生意人,时常往返两地,也常常在这个时间回宋城附近的家。

车在雨雾中穿行。车厢里,一对年轻的小情侣正悄声聊着未来;背着书包的大学生,塞着耳塞面朝窗外陷入思考;刚下班的大哥靠着椅背就睡过去了……同一个空间里的寂静无声,是身处人群中刚刚好的默契。

“开往寂静之地”

王非的夜班车,搭载着人们的疲惫与忙碌,见证着这个城市最黑的夜晚,迎接清晨最早的曙光。

王非把这一路称为“开往寂静之地”,他能看到很多平常不曾见过的画面。他倾听过失意醉酒的人,安慰过深夜痛哭的人,也收到过大年初二早起的阿婆塞给他的两个包子……已经安全驾车75万公里的王非,他说自己在岗位上,能做的就是把车开得稳一点,把每一个乘客都安全送到;把车开得温馨一点,让那些失意的陌生人,多点笑容和安慰。

就这样,夜班公交车与他一起,与这座城市一起蔓延生长。最初几年,坐最早几趟路公交车的,是在武林商圈上班的售货员。地铁开通后,乘车的人少了许多,现在最主要的还是代驾司机。

凌晨1点过后,在后埭站,乘客都已经下车了。即便站台上没人,王非还是愿意在剩余的公交车站停留。

1点18分,车开进了汽六分公司的大门。一转弯,直接开进自动洗车处。“以前洗车都是人工的,现在由机器来洗,省了很多力。”车辆的外部洗干净后,王非拿起拖把,把车厢内前前后后拖了两遍,检查车窗、窗帘,关好每一扇窗。“曾经我的师傅教过我,这是谋生的工具,要好好对待它。”全部检查完毕,车辆开进了车库,他就可以下班了。

走了几步路,他回头看了一眼,暗夜里它正安安静静地停在车位上。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01:01

急诊室:生命与时间的赛跑

安稳、宁静、温和,这些让人舒适的形容词,对急诊的医护人员来说都是奢侈品;紧张、急迫、压力,才是他们熟悉的日常,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病人是什么情况。

5月11日晚上10:00,医院急诊大厅里,明晃晃的灯光照着许多步履匆匆、神色焦虑的人:一位年轻的父亲,右手抱着额头上贴着退热贴的儿子,左手轻轻拂过孩子的背部,不断安抚着,来回走动;一位中年男子在收费窗口排队,时不时照看一下旁边坐在轮椅上打着点滴的老人;年轻小伙捂着肚子,从外面匆匆奔进来,询问分诊台要去哪里挂号……

往外走两步就是湖滨银泰,商场洋溢着这个城市的繁华与喧闹。而这里却像是与外界隔绝的世界。不太大的抢救室里,有11张病床,中间是工作台,三台电脑,三部电话。七八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在各个病床间来回走动,然后围着工作台写检查记录。

“病人是不会挑时间生病的,有时候可能一直没人来,但到了要交接的时候一下子送来三五辆车,我们也必须上。”高欢刚给一位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做完治疗,他告诉记者,这对医护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普通的安排。

高欢,是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从业已经十六年了。“抢救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急诊没有闲人。”预检、分诊、配合抢救,从下救护车到推人进抢救室的那段路,是他日常的运动。

“宝哥,这里需要你签字。”“宝哥,三床血压已经正常了。”“宝哥,来看看八床的病人。”……这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宝哥”的人,全名叫刘宝德,是急诊内科医生,也是科室里的“定海神针”。

11床,是一位66岁男子,9点多从余杭三院转过来。送来时,上压(收缩压)掉到了80mmHg,已经出现感染性休克的症状,经查肝脏有囊肿,同时存在食管裂孔疝,成为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